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石碇故事》

石碇,純樸而寂靜的小鎮,曾經是茶市、煤鄉,淡蘭古道走過,北宜公路開通,歲月賦予她不同的容顏,也留下不同的故事......


石碇故事




昔日的茶市街坊地標。茶壺地景藝術不只呈現人跟環境的關係,更呈現人與土地的感情,而藝術涵養也帶動地方的環境意識。






地處臺北盆地東南緣,境內多山,昔日以種包種茶起家,曾是茶葉的集散地。日據時期探勘發現蘊藏豐富的煤礦,從此煤礦為主要經濟來源。






日台合資在石碇設立「臺北煤礦株式會社」,商機如潮水湧入,鼎盛時人口上萬,礦坑九處,月產逾八千公噸。逝去的昨日流水,滔滔的舉世今日啊!







沿著礦脈開採,盡頭的石碇便是昔日煤鄉。蓬勃的開採盛況,曾因美軍轟炸停工,再因能源結構變化,礦坑災變,石碇煤礦因此夕陽沒落了。







煤鄉走入歷史,北宜公路取代淡蘭古道。石碇的故事被烏溪帶走,流向四方......走過淡蘭吊橋, 循著前人的足跡,去尋找前方還不確定的方向。


古道尋古



「石碇段」曾為嘉慶年間淡水至噶瑪蘭的交通要道,因為北宜公路不復存在。如今「外按古道全長三千七百公尺,依照原路線鋪整古道,重塑淡蘭古道遺址。





一步一腳印,夾縫求生存,漂流各地的文化,他鄉成故鄉,故鄉又成他鄉,走過的都是痕跡。石碇乘載原鄉的鄉愁,故事裡有多少共同的記憶。




悠悠逝水,清朝同治年間,茶葉和樟腦逐漸成為臺灣出口的大宗,商旅挑夫來往淡蘭古道。包種茶產地、茶葉集散處的石碇因此成為繁榮的街庄。




江流石轉,小橋穿越了歲月,北宜公路也穿越了山脈。昔日因茶發展較早老街 ─ 石碇西街茶市街坊因而蕭條,東街又因礦脈取代而興盛。


百年小學









老樹見證歷史滄桑。石碇國小前的集順廟廣場,是當年茶葉批發的集散地。區內擁有百座廟宇,堪稱全臺廟宇最多鄉鎮。而今成為村里休閒育樂處。









百年小學,舊稱石碇公學校,校園有高齡八十的昭和太子樹。是大政十二年為歡迎當時皇太子植栽紀念的。藤羅蔓生,天皇不在,歲月不禁也蒼老了。


石碇東西街





石砌橋墩搭成的萬壽橋劃分東西。西街是最早發展的街道,為運輸茶葉的輕便道路,沿街多半為土桷厝建築,高達二、三層樓,是當時熱鬧富裕的象徵。




東街發現煤礦,礦業興起因而引來商機,臨烏塗窟溪興建的東街因地形而建之吊腳樓、土桷厝、百年老屋及不見天街和美食小吃都具特色。









河道上懸空築巢,基礎採用當地溪石建蓋而成,家戶相連,居中騎樓形同隧道。表面是人與自
然抗爭,底蘊透露的卻是當時河岸腹地狹小,寸河寸金的繁華風貌。


烏溪河道





循著前人足跡,從昔日的淡蘭古道走進這人口稀少、有著百年豆腐老店、日據時代至今的吊腳
  樓建築。淡蘭古道,熱鬧商號,安靜的小店小溪。






步道由雙溪口至石碇老街,石碇溪烏溪雙溪交會,循著烏溪河道旁石板路前溯,一片沁涼的洞天福地,汗水時空都在此凝結了。









天然河川,溪石嶙峋,一條小龍蜿蜒,可以遮陽避暑,可以戲水泡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時光就停留在天倫消暑歡樂圖中。


石碇時光




苔痕上階綠,草色映入眼簾,別有桃源在人間。石碇時光似乎層層渲染在這青苔癬的石牆石縫中,故事也如石階步移轉換場景。






蛻變,是為了成長。石碇的故事,由昔日的茶肆、煤鄉、染坊,到今日的懷舊休閒、古道美食沉澱在安靜的空氣中了。





石碇的故事,就這樣被烏溪帶走,流向四方......古今共同的鄉愁,熱鬧的商號,疏落的小店都
之旅,每一次的蛻變,都留下了成長的痕跡。





樹影搖溪石,石碇歲月融化在這一片濃淡相宜的綠意中......心蕩神馳,沿途青山排闥,北宜公路高架橋墩橫切,窒熱的炎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