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勝利之宮》


表達帝王宇宙觀的法特普希克里古城,摻合多重民族風格的蒙兀兒遺蹟,以融合多民族建築文化之姿,展現豐盛的歷史光芒......






變換旅行的速度,蒙兀兒王朝的建築,印度古王宮,法特普希克里,奇幻之都變成鬼魅城市關鍵性人物是第三代君王。







系出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繼承人帖木兒的第五代孫,印度從孔雀王朝阿育王之後,最為雄才大略的阿克巴大帝建都在此






坐落在阿格拉城西四十公里,是阿克巴大帝在一五七一至八五年間精心規劃,紀念伊斯蘭教蘇菲教派聖者沙利姆奇斯特蒂的新都。






首都費時五年建成,公里廣大土地以牆環繞,中央山丘築起富麗堂皇的紅砂岩宮廷迦瑪清真寺整體遺跡保存完整





建築物融合了蒙兀兒、印度與伊斯蘭文化特色,成為具歷史價值之文化瑰寶,一九八六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




穿過舊城主要出入口久德拜宮」,大型宮殿為宮廷居住區,宮殿名稱取自后,實際上是阿克巴大帝與王妃寢宮。




一般謁見廳廳堂中央闢有大型中庭,四周環繞迴廊,樣式融合印度與波斯風格,是阿克巴大帝聆聽臣民諫言的地方。




 宮廷建築沒有太多伊斯蘭色彩,直接以紅砂岩石材表現木造建築特色,古代佛教和印度教的石窟寺院常可見到的式樣。




阿克巴雖篤信伊斯蘭教,但為了安定廣大領土的統治,致力於宗教的融合,建築裝飾透露著融合各宗教所長的兼容並蓄精神。




阿克巴大帝藉著建築與藝術手法,表達個人人文觀,城市具有宇宙宏觀的象徵,表現阿克巴大帝將宇宙萬物視為一體的胸襟。






宮殿建有印度式圓柱和伊斯蘭式圓頂中庭,四周牆壁刻有精細雕花,屋頂鑲嵌色彩鮮艷的藍色磁磚是皇宮區建築的觀賞重點。






舊城中心保留完整的宮殿建築,建築物的共同特色,是以紅色砂岩築成,屋頂上四方對稱的圓頂塔樓,屬於典型伊斯蘭建築風格。





建築充滿平衡對稱,紅色建築體擁有白色傘蓋狀圓頂,繪飾白色花紋的紅砂岩建築結構,成為蒙兀兒式建築的主要風格。





宮殿建築型式融合印度建築風格,在樸實中略見變化,紅砂岩建築門拱屋頂下採取斜柱支撐,斜柱上雕刻了曲折的線條圖案。






建築是私人會客廳,獨棟的大房間,有高聳的穹頂和唯一的傢俱元素一根高高的柱子連接窄小廊道,沿著牆壁通往陽臺。





陽光穿透鏤雕窗,精工細刻的石雕,熠熠生輝,雕樑畫棟,氣派非凡圓形石柱上雕刻著蓮花、幾何圖形,代表不同的宗教。





結合印度教建築的富麗華美,和伊斯蘭教的幾何圖案,伊斯蘭教風格的柱子彷彿印度教裡支撐天與地的印度古老的世界之柱。






貴賓謁見廳昔日阿克巴大帝接見貴賓使節的地方大廳中央石造圓柱支撐寶座,寶座四方有橋樑連接到房間各個角落




大廳是阿克巴和教人士、學者討論學術之處,橋樑象徵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寶座則是各個信仰回歸或是起源同一個原點。




阿克巴的座位就在這根柱子頂部,面見君王的人民在陽台上陳情請願,官員學者分坐於石橋尾端,相關人員則在樓下洗耳恭聽。








印度教與耆那教的裝置藝術的獨特建築,通往樓上陽臺厚實的伊斯蘭木門,飾條上釘上馬蹄鐵,傳說是象徵帶來好運。






斯蘭式風格的宮殿建築,門框採取印度耆那寺廟特有的雕刻邊框裝飾,透過門框,可以看見五層樓的潘契馬哈勒宮殿」。





五層式建築是潘契馬哈勒宮殿一七六根圓柱撐起一層層逐漸內縮的圓頂涼亭結構高處可以眺望法特普希克里全景







大帝與后妃們夜間在潘契瑪哈勒宮乘涼五層建築的開放式宮殿,下方環繞的方形列柱,撐起遮日避雨的迴廊空間。





不遠處「迷宮」,考古學家認為並非帝妃嬉遊地,是宮中寶藏室,證據來自樑柱上裝飾海怪雕刻,是保護寶藏的象徵圖案。





阿克巴致力於融合各宗教所長,創制具有哲學系統的新宗教「丁伊拉赫」,即「神的宗教」,
甚至為此興建一座全新的城市。




以紅砂岩打造的勝利之城在沙漠中拔地而起,圍繞著聖蹟及陵寢感恩朝聖沙利姆奇斯特蒂講道後嗣,遷都新城




 法克普斯克里皇區內,同時也闢有對稱式花園、水道和綠地,是融合印度和伊斯蘭建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而成的城市結構。





一泓碧綠的方形水池,建築以短柱支撐,走道通往中央平,平圍繞著雕飾繁複的欄杆,是
皇室休閒娛樂私人活動的場域。






涼爽的風從宮殿區中央的水庫,吹送到相鄰的迴廊建築,不同形式的小型宮殿,是當年阿克巴為信奉不同宗教的后妃建造的。






「土耳其人妻子之屋」 是一個小藏書室,不識字的阿克巴在此小亭聽人朗讀,精緻的石雕藝術,風格融入了不同宗教元素






勝利之宮在主題和形式上,巧妙地運用回教、波斯和印度建築特色,並自創嶄新風格,稱不上繁華典麗,卻有樸實磅礡大氣。






紅砂岩貼壁突出的裝飾柱,對襯迴廊羅列的石柱,重複形成的壯觀的美,充滿厚實粗獷的線條,是早期蒙兀兒建築的代表。





當時動用了大量來自印度的工匠與建築人員,因此在伊斯蘭教建築元素中可以看出印度教與本土耆那教的裝置藝術的獨特建築。





阿克巴是蒙兀兒帝國第三代帝王,童年隨父流亡波斯,十三歲稚齡登上皇位,不但鞏固了帝國疆土,更將帝國推向了高峰。





年近三十歲,阿克巴大帝一直苦無子嗣,當時聖人奇斯蒂在法特普希克里講道,阿克巴不辭千里朝聖,希望能獲得神的祝福






果如預言喜獲三子,因此,阿克巴大帝將首都從阿格拉遷到此地,但因為水源問題,奇幻之都變成空蕩無人的鬼魅城市





羅馬門神頭部有兩張臉,一張朝向身後過去,一張朝向遠方之未來,回溯昔日的燦爛色彩,臉龐更貼近它輝煌的過去。





驍勇善戰的君王,南征北討,打下蒙兀兒王朝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版圖,曾經繁華一時,最後沒落變成空無一人的歷史遺蹟。




進去城堡做蒙兀兒帝國失落的繁華夢,何其不信,昔日的傳奇夢,湮沒在帝國遺蹟的餘燼中,轉眼成為一個衰老貧困的城市






回顧那個早已消失,一去不復返的時代,昔日之美已然逝去,留下的是將不朽靈魂,與美麗結合在一起的永世燦爛光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