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水月禪旅》

法鼓山農禪寺的水月道場,清淨、心靜,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一、農禪寺水月道場

水月道場



北投一處靜謐、典雅建築,法鼓山農禪寺,成為打卡觀光景點。




主殿供奉農禪寺梁皇寶懺,透光大殿的玻璃反射,以虛實呈現。




鏤空經牆透著光明,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讓人安靜下來。




道場清幽美景吸引眾多人朝聖,在清水模禪寺建築中看見佛法。


道場景觀



主殿前方庭院石頭造景,讓人聯想枯木山水與石庭的禪學意境。




長八0公尺、寬四0公尺的「水月池」,映襯廿二根廊柱的大殿。




建築運用清水模呈現寺廟寧靜,跳脫過往傳統寺廟的建築形式。




姚仁喜設計的水月道場,宛如水中月、空中花,蓮花池畔盛開。




聖嚴法師以「空中花,水中月」六個字,為「水月道場」命名。


金剛經牆



大殿右側,整面金剛經,被牆面所震懾,光影折射,變化無窮。




金剛經牆,用水刀方式鏤空切割,放在L型的牆面上,工程浩大。




建築語彙說出「不可說」的佛法,獲二0一三年臺灣建築獎肯定。




六祖惠能聽五祖講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豁然大悟。




五千多字金剛經收納在L型長牆面裡,經文裡找回自己本來面目。


二、法鼓山農禪寺

入慈悲門



聖嚴師接任住持,繼承以文教發揚佛教,自力更生的農禪家風。




以復興「漢傳禪佛教」為己任,在金山鄉找到法鼓山這塊土地。




法鼓山成為漢傳佛教在臺的弘法重鎮,禪寺成為發展中心樞紐。






位於大殿入口處「入慈悲門」三門,歷史建築是聖嚴法師所建。




農舍後方加建大殿,農舍後院成大殿前院,入慈悲門成為入口。


農禪寺



半畝方塘,明心見性,看見農禪寺安靜簡約的空間,滌盡身心。




歷史建築農禪寺,是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原則而取名的。




法鼓山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唐代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




農舍目前位於大殿後方,一九七一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建造。




周邊的綠地平靜田園景色都被完整保留,感受北投的日常生活。


法鼓宗



法鼓山的地理形貌,正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鼓聲敲響了佛法。




東初老人師承曹洞宗,繼承臨濟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




聖嚴法師師承東初老人,曹洞宗第五一代,禪法傳承第六二代。




臨濟宗法脈傳自娛靈源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第五七代。




曹洞宗風放鬆身心,活在當下,臨濟宗風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所謂「擊大法鼓」,敲響佛法淨化心靈鼓聲,使人心安樂平靜。


心靈環保



法鼓山的理念 ─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精神 ─ 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法鼓山的方針 ─ 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法鼓山的方法 ─ 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純淨安定的「心靈環保」核心理念。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全面推廣禮儀、生活、自然,為四環運動。




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是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


三、水月建築禪旅

高牆連廊



面對主殿,左側兩堵牆面構成的透空連廊,採清水混凝土工法。




兩側綠樹,整排高牆隨著光影變化,成了IG網美最愛取景角度。




法鼓山農禪寺,姚仁喜設計水月道場,高牆連廊,是打卡勝地。




步移景易,建築與自然共生,當陽光灑落牆面,更有光影變化。




長牆洞影、鏤空的心經牆、金剛經牆,陽光傾瀉同樣莊嚴靈動。


水月禪旅



法鼓山農禪寺坐落於北投大業路上,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




大殿建築有廿二根巨大柱廊支撐,外牆則以柚木由上而下垂吊。




柱與柱之間有金色布幔,風吹過時,布幔飄動,湖面倒影晃動。




典雅建築與湖天一色景致,湖光透入大殿玻璃,實體虛像共生。




慢活輕旅行,身心靈頓時安放於此間,超然脫俗,不復紅塵想。


(2023年9月2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