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 星期三

《旗津走讀(三)旗津老街、搭渡輪到西子灣》

旗津區采風,遊逛旗津老街,碼搭渡輪到西子灣,感受高雄今昔......


一、逛旗津老街

旗津今昔



出旗津砲臺南營門口左行,不多時來到旗津老街,老屋牆透露風霜。




「旗山」山形似旗,沙洲半島旗津似旗桿,山後聚落稱為「旗後」。

【註】
旗津舊名「旗後」,得自日治時代高雄的第一個詩社「旗津吟社」。




高雄旁小小島 ─ 旗津,全島長約 8.5 公里,最熱鬧的就是旗津老街!


廟前街景



高雄最早開發地區,也是最早的海港,渡輪站前的廟前街俗稱老街。




街道兩側攤販小吃,海產餐廳雲集,道地傳統的南部美食價廉新鮮。




不一樣赤肉羹、炎哥碳烤魷魚、胡椒手工魚麵店,在地風小吃雲集。




漁港邊海產豐富又新鮮,旗津老街上覓食,當然不能錯過海鮮小吃。




廟前路口燕尾脊的天后宮,紅磚砌成廟埕,作為曝曬修補竹筏漁網。

【註】
早期打造新船後,得在廟前繞三圈,向媽祖祈求航海平安滿載而歸。




旗津人潮絡繹不絕之處,香火鼎盛的天后宮古蹟,建廟三百年慶典。

【註】
南方系統的廟宇建築遵循古制,石材為基礎,磚砌牆,木頭為廟頂。
建於康熙卅年(一六九一年),三級花崗石臺階以渡海壓艙石砌成。


搭渡輪到西子灣

遊旗津港



廟口直走不旋即,至碼頭搭乘渡輪,通關刷悠遊卡就可以搭乘了。




近海漁業航道渡輪漁船穿梭,薄霧茫茫中,港邊渡輪眺望85大樓。




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港灣船舶襯托建築的天際線,更令人心情開闊。




旗津漁港,位於旗津區中段,毗鄰高雄港主航道及旗津風車公園。




旗津,四面環海,海風、海產與賞船,實為旗津漁港的最大特色。


哈瑪星碼頭



「旗鼓航線」交通渡輪連接質樸的旗津與高雄最早開發的哈瑪星。

【註】
平日還有「前鎮中洲」航線,假日多了「棧貳庫旗津」往返航線。
公共交通渡輪,是遊客品嘗海鮮美食,走訪古蹟老街的觀光航線。




哈瑪星原本是海域,日治時期時淤泥填築岸邊碼頭興建濱線鐵路。

【註】
日本疏濬航道建立港口,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
日語「濱線」はません羅馬字Hamasen,臺語轉譯稱為「哈瑪星」。




至西子灣渡船頭下遊輪,跨越海港灣的將是一段百年的時光之旅。




而西子灣橋下,一片白亮的是一艘艘枕著鼓山藍色的海午睡的船。




海風吹拂,我輕啟時光的旅程,從西子灣航向英國領事館與官邸。


三、高雄港今昔



「高雄」日文發音,名稱起源於平埔族西拉雅族 takao,漢譯打狗。




高雄是潟湖地形,漢人初至旗津為了捕烏魚,港灣內主要是曬鹽。




天津條約開港,港口僅在旗津及船哨頭,日治時期除岩礁浚航道。




光復後擴建航道填築新生地,中島港區設前鎮加工區,經濟起飛。




走讀旗津燈塔、砲臺、領事館及官邸,人文地景蘊含了豐富歷史。


【註】
天后宮因慶典無法入內鑑賞,拜殿置神桌一組,供奉釋迦牟尼佛。
「鑒觀不爽」匾額,光緒十五年間鳯山縣正堂李鑑所敬立之匾額。

包括龍柱、龍壁、虎壁、石獅和壁雕造型等,雕工頗有可看之處。
擁有雕刻、剪黏、泥塑、木雕等工藝,猶如一座民間藝術博物館。
「龍虎堵石雕牆」,為中西合併的設計,展現了旗津的商埠文化。
百鳥柱栩栩的鳥禽,匠師以石頭的剛搭配鳥的柔,呈現剛柔並濟。

正殿龍虎牆彩繪「秦叔寶、羅成雙比武圖」「轅門斬子圖」壁畫。
平面畫與門神、通樑、楣堵、壁畫、浮雕,都是大師陳玉峰彩繪。
【註】
雙龍泥金畫、鳯凰麒麟擂金畫,媽祖註生娘、福德正神神龕後貼。
傳統工藝保存者許良進所繪作,有別一般慣用的畫金或貼金方式。
改採「泥金」與「擂金」之繪作方式來呈現低調柔和的黃金之美。


(2023年12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