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原」是河南的代名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河南文物之窗 ─ 鄭州博物館,在時光裡迴旋,博物館藏著半部中國史......
🏯華夏之冠,聚寶中原
鄭州博物館有文翰街館和嵩山路館兩館址,文翰街館位於鄭州市中原區。
秉承「天地之中、黃帝之冠」理念,以象徵黃帝文明的冕冠為設計原型。
河南最大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4.5萬平方公尺,主體有聚寶盆的形象寓意。
遠觀如「黃龍聚寶,物博盛天」,彰顯鄭州厚重文化底蘊與勃發時代氣息。
建築外觀秉承「中華之中,華夏之冠」的設計理念,南立面石材搭配百餘
米長玻璃幕牆,現代時尚;北立面曲面結構形似寶盆,隱含「聚寶中原」。
看國家寶藏,品河南省鄭州博物館文翰街館,賞一級博物館九大鎮館國寶。
立足中原根植沃土,傳承華夏文明,古都鄭州歷史文化名城因博物而風采!
🏯展廳及館藏
文翰新館於2021年開館,建築地下二層,地上主體三層,局部五層,包括
陳列展示、文物庫、公共服務、辦公區,文物保護、信息資料中心六區。
涵蓋學術報告廳、非遺展示區、4D影院、觀眾互動體驗空間等多功能區。
追尋先人遺跡,從舊石器時代直至近現代,全景式展示鄭州歷史發展脈絡。
從博物館南門步入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巨型漢白玉浮雕牆,黃帝、
大禹、商湯、子產等歷史名人雕像,講述著中原地區厚重歷史和燦爛文化。
地下文物看中原,到河南鄭州博物館,走進中原大地源遠流長輝煌歷史。
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近六萬多件,見證河南五千年歷史脈絡的燦爛文明。
🏯蓮鶴方壺
外形以象徵黃帝文明的「冕冠」為設計原型,鄭州博物館傳承中華文明。
館藏極其豐富,河南五千年歷史脈絡的展示區,是了解河南文化的窗口。
錯彩鏤金,雕緲滿眼!鄭國國君禮器,郭沫若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徵」。
先有蓮鶴方壺,後有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鄭州博物分館逐夢前行。
【註】
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新鄭城關李家樓村鄭公大墓,為河南博物院最早藏品。
為收藏保護及研究此墓所出土之珍貴文物,亦是河南博物院創院初衷之一。
穿越兩千年的青銅絕唱,一朵蓮、一隻鶴組成了它的名字 ── 蓮鶴方壺。
蓮鶴風姿驚豔春秋,方壺依舊蓮瓣舒放、鶴鳴九皋,訴說文脈永續傳承。
【註】
🌲中原象蹤:館藏古象化石展
「中原象蹤:館藏古象化石展」館藏精品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古象化石。
納瑪象也稱古菱齒象門齒化石,是更新世晚期(距今數十萬年前)遺存。
【註】
齒板磨蝕後中間部分擴大,形成類似菱形狀,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古菱齒象。
古菱齒象最特殊特徵是額骨大而向前突出,在鼻孔上方形成屋簷狀的橫脊。
古象化石的發現,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證明了直至夏商時期,黃河
中下游地區仍有象群出沒,佐證「商人服象」,河南簡稱「豫」州的說法。
鄭州曾是巨象棲息地,古象身高可達五米,鄭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象牙化石
揭開古代「豫州」的象群傳奇!重現那古老神秘而又充滿生機的時代畫卷。
穿越回那個與巨象並肩而行的時代。在河南十四個地市已發現古象化石產地
逾一百處,超過十個種屬。臺灣海峽也被漁民拖撈起沉埋海底的古象化石。
【註】
冰河時期海平面驟降,消失的臺灣海峽,創造出全新境域,成為古菱齒象跨海
開疆闢地的新天地。從華北淮河一帶長途跋涉而來,留下許多棲息蹤跡遺骸。
🏯九州之中,王者之都
世界遺產名錄,周公觀測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在登封觀星
測量日影定出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耕,誕生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
周公的《授時歷》推算出一個回歸年為365天5時49分12秒,與現在的測定
僅相差26秒,有如此高的天文科技,此地可說是中國古代天文研究重鎮。
中岳嵩山,佛道儒三教彙聚。圍繞「天地之中」理念建構,保存至今的
代表禮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傳統建築群體,成為中國獨特的文化。
中國八大古都,中華始祖軒轅黃帝故里,夏禹立國之地,商湯立都於此。
中國城市發展的濫觴之地,更是中國第一個王朝 ──夏朝的都城所在地。
🏯創世王都展廳
商都賦,創世王都,王者之都。自古以來,多元文化在這裡彙聚交融、
激蕩升騰,政治、軍事、科技、人文等諸多方面,譜寫出壯麗的華章。
鄭州,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走進「創世王都」展廳,鄭州商城
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原始瓷器,訴說著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發祥核心地區。
新鄭鐵嶺墓地六0座戰國古墓,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胡莊戰國晚期韓國
九世候王陵墓群,發現十一處廿八座陵寢,對研究戰國文化具重要價值。
1965年鄭州第十四中學建設工地發現一處商代墓葬,出土二件商青釉尊,
考古發現最早瓷器,一件收藏於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收藏於鄭州博物館。
商代青釉瓷尊出土於河南,以高嶺土做胎,1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燒製而
成,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徵。將我國製造瓷器的時間提早到商代前期。
青釉瓷尊口部外撇,頸部內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內凹陷,造型樸實穩重。
口沿內側留輪製旋紋,肩部拍印有席紋,腹部裝飾以藍紋,器物紋飾清晰。
故都魯春秋。春秋早期魯侯作壺銅方壺,方壺,壺為酒器,常成對出現。
方壺為卿大夫祭祀饗宴而設,精緻的紋飾裝飾,製作華美,並遠勝他器。
禹鑄九鼎,一統天下;繁華商都,王權國威,新鄭鄭韓故城九鼎八簋。
上層鬲、中層簋、下層鼎,九個鼎的形制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
九鼎為國家政權象徵,等級宗法禮制有資格享有九鼎的只歸屬於天子。
鄭國九鼎八簋,反映當時禮崩樂壞,王室衰微,諸侯僭越禮制的史實。
九鼎八簋整組器物造型規整,紋飾華美,組合有序,儼然透露王者之氣。
出土五套,與其一同的包括鬲、方壺、圓壺、鑒、豆等共31件青銅禮器。
【註】
簋,圓口雙耳,是重要禮器,用於祭祀時放置煮熟飯食,與鼎配合使用。
周禮制,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鄭風古韻,博館收藏鄭韓故城出土,春秋時期祭祀宴饗的卷雲紋青銅鈕鐘。
編鐘製作精良,紋飾精美,是研究東周鄭國音樂文化和禮樂制度重要文物。
【註】
出土於鄭州張寨南街的杜嶺土崗窖藏及它窖藏坑。張寨鼎又稱杜嶺二號方鼎。
通高26.1公分,腹深11.5公分,口徑長19.0公分,寬15.8公分,足高10.2公分。
鄭博館藏文物六萬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文物首推「商代獸面紋銅方鼎」。
銅鼎身以獸面紋和乳釘紋為主,其中獸面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常見的紋飾。
「杜嶺二號方鼎」具有誇張的動物面部特徵,兩目圓睜,象徵著神秘威嚴。
方鼎證明商王朝在鄭州地區的都城歷史,體現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
【註】
鼎的起源,就在河南。國之重器,杜嶺方鼎。人類的青銅時代創造的第一座
青銅文明紀念碑,體量最大、鑄造完美,展現鄭州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故宮大門的九縱九橫,八十一個「乳釘」,是商代獸面紋銅方鼎藏品的翻版。
🏯鄭博館鎮館重寶
鎮館之寶:獸面乳釘紋銅方鼎、《醉翁亭記》刻石、九鼎八簋、獸紋長頸銅壺、
浮雕人物石棺、象牙化石、白衣彩陶缽、牛首銅尊、青釉瓷尊、菩薩石造像。
幾何紋白衣彩陶缽,仰韶文化文物,出土於鄭州白莊。陶缽肩部飾白色陶衣,
褐彩描繪圓、方、月牙相互疊錯的三組圖案,黑白對比強烈,富裝飾節律美。
商代牛首獸面紋銅尊,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紋飾精美
。供奉有三隻「牛首」的銅尊,無疑是商代祭祀中極具地位的青銅禮器。
肩部鑄牛首有三,殷商時期數位「三」表示眾多,甲骨文「人三為眾」,「三」
寓意全體和整體觀念。而商、西周時期中原地區氣候溫暖濕潤,聖水牛數量
非常巨大。青銅器和玉、石器紋飾的牛或牛首形象,皆為早已滅絕的聖水牛。
菩薩石頭像唐代文物,出土於鄭州滎陽大海寺遺址,高42公分。石造像,
圓雕呈S形曲線,儘管頭部和四肢有殘缺,但仍能看出其優美的身姿體態。
徐悲鴻《雄獅圖軸》,雄獅矯健雄壯,毛髮淩亂,雙目圓瞪,有傲然不屈之勢。
畫題詩:「凜凜百獸尊,目中無餘子,劇知有長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
浩然氣足恃。」鈐方印「悲鴻之印」「東海王孫」,下角鈐「吞吐大荒」方印。
📜翰墨雙璧:《醉翁亭記》與《瘞鶴銘》碑刻展
石刻藝術,書法瑰寶,鄭博館的「翰墨雙璧」指的是館藏的兩件著名碑刻
拓本:《醉翁亭記》和《瘞鶴銘》的拓本。具有極高的學術和藝術價值。
蘇軾以楷行草三體兼用的書體,寫歐陽修《醉翁亭記》,堪稱書文雙絕!
書法典藏,清康熙三十年(1691),新鄭高有聞依此而刻石,鐫工精絕!
《瘞鶴銘》楷書原刻於鎮江焦山西麓崖壁,隱士為仙去的鶴作紀念文字。
其刻石共有廿五塊,現存廿三塊。真草隸篆四體,筆意生動,韻味無窮!
品味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及藝術價值,展廳以碑廊方式陳設,
文物與場景結合,亭臺樓閣間聆聽兩組刻石遺珍歷經滄桑的歷史故事。

《翰墨雙璧》展示了館藏書法刻石之逸品 ─ 《醉翁亭記》與《瘞鶴銘》。
法書雙璧,書文雙絕。筆力勁健、恣意灑脫,刻石保存完整,尤顯珍貴。
📜(一)千年中醫:中醫文化展
📚(一)名醫醫典
千年岐黃智慧,中醫行醫者稱岐黃、青囊、杏林、懸壺、橘井、大夫、郎中。
傳統醫學,皇帝岐黃,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中醫,歷經漫漫千年時光。
解讀古老的中原文化,岐黃之道歷史久遠,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
形成理論,醫者千百年來長期臨床經驗的實踐總結,形成博大精深的體系。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穿越千年,對話中醫藥先賢 ─ 中醫藥的鼻祖扁鵲,
張仲景奠定辨證論治的基礎,外科鼻祖華佗,藥王孫思邈,中藥學的李時珍。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杏林典籍浩如煙海,扁鵲、張仲景、
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岐黃名家燦若星辰,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之光。
【註】
扁鵲:戰國名醫,中醫鼻祖之一,擅長望、聞、問、切四診,影響中醫理論形成。
張仲景:東漢名醫,著《傷寒雜病論》,中醫臨床學經典著作,稱為「方書之祖」。
華佗:東漢末傳奇人物,精通外科手術,譽為外科鼻祖,也擅長內科,創麻沸散。
藥王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總結隋唐以前醫學成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系統總結明代以前藥學成就,對中藥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中醫四大醫典名著通常指的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
也有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組合為四大醫典名著。
【註】
《黃帝內經》奠定理論基礎,《傷寒論》《金匱要略》是臨床實踐典範,《溫病條辨》
溫病學有獨到貢獻,《難經》和《神農本草經》在理論和藥物學為中醫學做重要貢獻。
《黃帝內經》:中醫學奠基之作,現存最早中醫理論經典,分為《素問》和《靈樞》。
《難經》:闡釋《黃帝內經》疑難問題,內容涉及脈學、經絡、臟腑、病因、病機等。
《神農本草經》:中國現存最早藥物學專著,詳細記載365種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
👨🔬(二)四診,針灸,拔罐
「望、聞、問、切」是中醫藉以收集病史、瞭解病情方法,統稱「四診」。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
「針」與「灸」是兩種療法,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針法治療
急性病,灸法治療慢性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拔罐是傳統中醫治療氣滯血瘀方法,使用負壓原理,增強局部血液循環,
吸出身體的風、寒、濕,通過刺激穴位,通調經絡,有助體內邪氣排出。
《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君臣佐使」是方劑的組成原則,組方酌定用量、用法,配伍而成藥品。
中藥材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植物藥是最常見。
動物藥來於動物的骨、血、肉等,礦物藥包括硫磺、朱砂等自然無機物。
自古相沿稱藥學為「本草」,藥必依土地,使用道地藥材,才得良好療效。
☘️(四)中藥名《四季詩》
草木芳華,清代名醫葉天士以中藥名稱寫成《四季詩》,既符合一年四季的
特徵,又加入廿餘味中草藥名,極富情趣。還可感悟中藥名包含的學問。
「春風和煦滿常山,芍藥天麻及牡丹;遠志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找澤蘭。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半年;庭前嬌女紅娘子,笑與檳榔同採蓮。
秋菊開花遍地黃,一回雨露一茴香;扶童去取國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來無處可防風,白芷糊窗一層層;待到雪消陽起石,門外戶懸白頭翁。」
🌸錦繡雲霞:館藏雲肩藝術展
(一)雲肩造藝
四樓「錦繡雲霞」展,雲肩讓人一眼驚豔!每一件都是獨特精美的藝術品。
「錦繡雲霞 ─ 館藏雲肩藝術展」展出館藏雲肩繡品,以晚清民國時期為主。
雲肩造藝,在歷代服飾形式中,雲肩形制豐富,不僅在二維平面上造型多變
,在三維層次上更加精美。是中國服飾平面剪裁與立體造型巧妙融合的典範。
色彩方面,雲肩配色受「五行五色」的影響,形成獨特規律與形式的要求。
雲肩繡品結合彩錦,搭配服飾內襯和模特支架,立體還原雲肩的穿搭藝術。
「錦繡雲霞 ─ 館藏雲肩藝術展」,從歷史、工藝、意韻多方面詮釋了雲肩。
獨特的歷史服飾,雲霞燦爛的魅力!是以鄭州為中原地區雲肩的典型特徵。
(二)雲肩起源
雲肩,是織繡的一個重要門類,華夏民族禮服的一種款式,用於肩部裝飾。
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獨特精美繡制形式,使得雲肩獨樹一幟,舉世無雙!
雲肩是古代置於肩部的繡品。多以絲緞織錦製作,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
雲肩最初只是披肩,用以守護領口肩部的清潔,后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
從神仙服飾發展而成的「雲肩」,起源追溯至秦朝。原型來自披帛和帔子。
唐宋雲肩始在民間流行,逐漸發展出霞帔與雲肩。元代「雲肩」稱謂出現。
初由舞女使用,後成為婦人禮服飾品,在漢族新娘的婚禮服飾也廣泛使用。
清代中後期,雲肩裝飾意義遠大於實用功能,成為婚嫁時不可或缺的衣飾。
(三)雲肩的結構內容形式
雲肩的層次結構,體現在其結構設計和視覺效果,呈現出多層次、立體感
和豐富的視覺效果。常見的結構形式有單片式、層疊式、連綴式和混合式。
雲肩的形式多為「四合如意」形,也有柳葉式、荷花式,條帶狀。披肩的
製作一般成兩層八片垂雲,每片雲子上或刺繡花鳥草蟲,或刺繡戲文故事。
「四合如意式」由四面如意形條狀雲頭前後對合而成,象徵天下四方祥和如意;
「四方柳葉式」由八、十六、十八條柳葉形放射構成,象徵春色滿園生命常青。
雲肩,常用四合雲紋組合裝飾,並多以彩錦繡制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
富貴牡丹、多福多壽、連年有魚吉祥圖案。雲肩多在歲令時節或婚嫁佩戴。
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圖騰神仙、花鳥魚蟲、戲曲人物、草木山水和吉祥符號。
表達了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願望,展現中原地區深厚的民俗文化風貌。
(四)雲肩之美
「雲肩,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為之。」雲肩如此華艷高貴!
「雲想衣裳花想容」,披上如意雲朵式的「雲肩」,便有華麗、飄逸的意境。
中國織繡是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其中工藝精巧,品類繁多,絢麗多彩!
雲肩,輕柔地搭在肩部,不僅是一件繡品,更是女性優雅與智慧的象徵。
看展覽,賞文物,參觀時,孫寶菊女士熱忱地主動為我導覽解說,她說:
「萬事抵不過熱愛」,「喜歡一件事情,一定要堅持做,做到極致就有價值」。
🎭豫聲豫調:河南戲曲文化展
(一)戲曲河南
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國家非遺之一。
河南是戲曲文化的搖籃,其品類眾多,尤以豫劇、曲劇及越調為人熟知。
戲曲河南,越調是河南漢族戲曲劇種,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戲曲形式外有曲藝和木偶兩分支。主奏樂器早期象鼻四弦,後來用墜胡。
「梆子」豫劇,源於河南,深具北方率真奔放豪邁之特色,屬高腔劇種。
豫劇以唱見長,唱腔以抑揚有度、生動活潑、善於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
豫劇,俗稱「梆子戲」,所謂的「梆子」是一種打擊樂器,由兩根木棒組成。
敲擊聲音清脆堅實,而從這種樸實可愛的樂器,看出豫劇庶民文化的痕跡。
(二)戲曲文化
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宋元之際成型。戲曲成熟
要從元雜劇算起,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堪稱國粹,如今已有360多個劇種。
乾嘉年間,戲曲史上「花雅之爭」,崑曲為戲壇霸主的「雅部」逐漸讓位給
產生於民間「花部」的各地方戲劇種。豫劇正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大起來的。
(三)豫韻臺灣情
豫劇在臺灣也十分活躍,與歌仔戲、京劇並列為臺灣舞臺上的三大劇種。
豫韻臺灣情,梆聲傳唱,臺灣豫劇源自於河南在臺傳承發展臺灣梆子戲。
【註】
豫劇梆子腔風格高亢嘹亮,擁有極大張力,能明顯呈現歡快和悲泣特色。
鄭州博物館聚寶中原,厚積文脈,文化地標華彩綻放,黃河珍寶璀璨競艷,
梨園有戲豫劇華章,古老商都傳承戲曲文化,瞭解河南戲曲感受豫劇風采!
(📷2025年4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