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走讀苗栗神社》

 藏在山丘的鳥居神社,坐落半山腰森林圍繞景色很美,充滿和風的鳥居與日式神社,彷彿置身日本山林秘境......




進入第一鳥居神門,區分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世俗界,大理石材建成的神社入口,跟一般的日本鳥居風格迥異。

【註】日本鳥居,類似中國古代坊門,常設立在神社參拜道路口,具引導功能,也是劃分俗界與聖域的象徵。




社域有休憩所、社務所、第一鳥居、手水舍、參道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放置祭品的幣殿、本殿建築群。




跨過鳥居,沿著林蔭緩坡步道而上,拜殿前參道兩側有日式石燈籠,部分是當年舊物、部分是殘存基座重鑄。




日本接收臺灣,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蹟地紀念碑」,主祭天照大神與攻臺之役罹患瘧疾而死的能久親王。




通霄神社坐落苗栗縣通霄鎮虎頭山公園半山腰,海拔不到一00公尺,徐徐微風下,林蔭枝葉掩映拜殿石燈籠 。




興建於西元一九三七年,二00二年登錄歷史建築,是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也是臺灣少數的日式神明建築。




神社拜殿正面,灰色鳥居看起來相當低調,正面有「燕翹脊」的屋頂,相當特別,仔細觀察會發現黨徽樣式。

【註】通霄神社第一、第二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即兩根圓柱上承載圓形笠木,是臺灣最常見型式。




二次大戰後拜殿部分被改為「忠烈祠」使用,所以神社屋頂正上方有黨徽圖樣,中日合璧的建築風格很特別。




政權遞嬗,神社許多被就地「臺灣化」,拜殿雖然留存部分原有木構,但外觀已改為閩南建築「燕翹脊」式樣。




神社曾經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拜殿巧妙融合了中國式的建築意象,進而演變成目前中日混搭風的通霄神社。




光復後改建,拜殿加砌磚牆開窗,原來木桁樑(承受拉力壓力結構)屋,屋角改成中國傳統閩南式燕翹脊屋頂。




拜殿旁通往後方神社主殿,主殿僅存基座,建物已毀損。由神社旁的柏油路往上走,可通往虎頭山公園制高點。




制高點是通霄視野最佳地方,有「臺灣光復紀念碑」,紀念碑造型有如一門大砲,象徵著它過去的軍事地位。




拜殿改成閩南式燕翹脊,屋脊國民黨徽,完整呈現歷史發展軌跡,與山頂「光復紀念碑」連結成豐富的內涵。




神社附屬建築,包括神官宿舍、手洗舍先後被拆除,社務所被民間百姓佔用,歷經風雨,外觀幾近斷垣殘壁。

【註】本殿玉垣圍繞,與幣殿拜殿為神明造式樣,手水舍為流造,社務所為入母屋造,休憩所為寄棟造式樣。




抹去了「昭和」的石燈籠部份保留,結合山景靜靜的陪伴著神社,幽靜的的環境仍讓人感受到日本神社氛圍。




建築不過是不同政權之下的各自表述,時間沉澱過後,日據遺址混雜中式,具有歷史意義的神社,獨一無二。

【註】
目前北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是桃園神社,其次便是通霄神社。通霄神社格局依舊,但主殿、幣殿已遭拆毀,拜殿則被修改為閩南式,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通霄忠烈祠」。
山頂一座「日露戰役望樓記念碑」,是紀念日俄戰爭時,虎頭山曾為情報基地,日軍在此監視海上動靜的歷史。光復後,紀念碑被駐守的國軍改成「臺灣光復紀念碑」。


(2017年1月24日)

 (以上圖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有觸及版權請通知本人刪除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