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臺北文史走讀(四)孔廟》

主祀大成至聖先師的臺北大龍峒孔廟,是大臺北最重要的孔廟,祭祀孔子的孔廟為儒家文化的具體象徵......






孔廟坐北朝南,正南邊臨庫倫街,巍峨的照牆題「萬仞宮牆」,內側照牆彩繪仁獸麒麟,歷史淵源久遠。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VnzaRRJUwXL8lHGZbGU_k8xgAFZgtZMiWPTYGvjInMFtUPNnk


通過萬仞宮牆」,走讀古蹟,牆上「通天桶上有蟠龍下有鰲魚象徵孔子學問仰之彌高,直通天聽。





大龍街的「黌門是孔廟的大門,雙重簷式門樓,屋脊作燕尾起翹,中闢拱門,兩側開圓窗,古典優美。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跨進黌門,窺其堂奧。









 由黌門經過禮門,通往櫺星門及泮池,「禮門義路分列左右,形制簡單的單門是中軸主殿入口。




萬仞宮牆後方,半月型的水池泮池」,具有防火調溫及風水之象徵作用,翰墨毛筆橋頭代表振興文運。





泮池尚有泮宮之水的意義,泮宮黌門皆古代學校代稱,泮池即學校所附之水池,潛心修習之所。




泮池上有泮橋,竹節狀的欄杆象徵高風亮節。腳踩書卷、葫蘆、官印、如意的麒麟圖騰,代表吉祥獻瑞。






關於泮橋傳說,古時進士殿試狀元及第者,祭孔時可以走過泮橋,過櫺星門與儀門,直上大成殿祭孔子。







泮池庭園正對孔廟特有前門,「櫺星門」狀如門樓,面闊七間,採用歇山重簷式屋頂建築,雄偉如殿堂。








翹脊屋頂鏤空防風,屋脊雕飾龍頭魚尾陶雕,俗稱「鴟吻」,激浪則降雨,中央以彩瓷灰泥塑「麒麟負日」。






屋簷角置小石獅,所謂祥獅獻瑞以辟邪。牆上花鳥人物石雕,栩栩生動,取材古典演義,象徵演戲酬神。








欞星門」兩扇一0八個天神的門釘,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另一說九為極之數,十二乘九得數一0八。






中門左右分置抱鼓石承托於石座穩固門面前方雕包巾,螺旋曲線裝飾,門枕石象徵富貴功名






櫺星門入口中央,有一對精美的蟠龍石柱,石材來自泉州,石柱青綠稱「青斗石」,乳白稱「泉州白石」。







龍身盤繞八角柱二圈,轉折有致體勢生動,柱身下端海浪,上端雲朵,穿插人物雕刻,雕法細緻剔透。






欞星門使用衍樑架木,以求鞏固,大樑之下安置鰲魚形雀替,並有獅形與象形雕刻,象徵馱負屋頂重量。





櫺星門建造時,匠師王益順已駕鶴西歸泉州故里,櫺星門異於大成殿風格,工藝由臺灣本地匠師所完成。








儀門又稱大成門,為進入大成殿主門,面寬五開間,左右各又闢門金聲與玉振門,形制同曲阜孔廟。








儀門樑架使用「二通三瓜式」,二根通樑,三根瓜柱結合,瓜柱鬚腳包住通樑,上面構造抗震。






  龍生九子之一無角螭龍,以數對龍構成螭龍圍爐香爐圖形窗,雕工精煉,線條流暢,造型一氣呵成。









儀門步口廊柱未雕龍,中門兩旁石雕廊牆上嵌交趾陶飾,用色典雅,方天畫戟用以制煞怯魔,威力無邊。






兩側牆身分立身穿甲冑武官之交趾飾辟堵,一舉令旗提球,另一將執戟與磬,象徵祈求吉慶之意。








東廡、西廡是崇文祠及弘道祠兩側相連儀門,與後方崇聖祠合圍成口字,大成殿居中,為孔廟核心。







廡內神龕奉祀孔子傑出弟子與歷代弘揚儒學有功之儒賢一百五十四位,遵循孔廟一貫規矩,不對聯題字。






東西廡互為對稱,廊柱排開,具強烈的節奏感,斗栱裝飾有螭龍圖案,造型活潑,有南方建築靈巧之美。






穿過儀門,即可看見大成殿,屹立於寬廣的花崗石庭院中央。大成殿立於臺基上,突出的平臺稱為丹墀。




丹墀為祭孔時安置樂器並供佾生獻佾舞之月臺月臺前方嵌有御路,上面雕雲龍,睥睨寰宇,氣勢非凡。






殿面寬五開間,進深六開間,重簷歇山式屋頂,四周走馬廊,可沿屋簷迴廊繞行,結構嚴謹,形制宏偉。



 大成殿屋脊中央有七級寶塔,實際用途為避雷針。兩端斜脊以水龍及卷草裝飾,壓火神以祝融之災。



通天筒立於鰲魚之上,筒身盤龍。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沿襲朱熹傳統立通天筒於孔廟屋頂示崇敬。

【註】
規帶上裝飾七十二隻泥塑梟鳥,恭聽垂教。性乖戾,啄殺母鳥,佇足慕道,象徵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四邊裝飾蝙蝠之八角藻井,二十四支斗栱層遞,狀如輻射,莊嚴富麗,符合力學原理外,雕刻兼顧美學。







文武廟均無門神,也無題辭對聯,除了先總統蔣中正頒贈「有教無類」和馬前總統的「道貫德明」匾額。










走讀臺北孔子廟,四D劇院觀賞孔廟歷史,聽孔子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介紹孔廟薪火相傳,重現經典史。








一八七九年台北正式開府,台北城建造同時,城內起造官方孔廟文廟,一八九五年官建孔廟毀損於日本。







一九二五年,時局漸穩,包括辜顯榮、陳培根、黃贊均、陳培根等台灣士紳覓地籌款提倡重新建造孔廟。








建於大龍峒的臺北孔子廟,於一九三九年完工,建造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儀門、大成殿與崇聖祠。








進入中華民國時期,代表中國傳統的孔廟重新被重視,擴大民間祭孔大典規模,成為官方的最重要祭典。





不惜金錢倡大義,在地士紳、兩岸工匠、民眾齊心協力政府接手管理,孔廟於焉重生,形成現代規模。










探索臺北孔廟,走讀古蹟歷史,欣賞人文美學,讚歎建築智慧,思考如何繼往開來,傳承儒學時代價值。


(2017年4月9日)

(以上圖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有觸及版權請通知本人刪除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