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鹿港拾憶(一)文開書院懷古》

 鹿港拾憶,來自文化底蘊的懷古之旅,駐足文開書院建築,品賞書法雕刻彩繪之美,西院書聲,穿越歷史......


鹿港尋憶



站在塵囂凡塵街路,一窺牆內的世界,時光彷彿倒流,百年記憶在此凝結,拾憶,那悠遠的年代,道光年間。




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到紅牆的磚瓦古蹟 ─ 文開書院,從後側門進入,樸素典雅的門牆,門裡門外兩個世界。




尋憶那遙遠的七0年代,光影中看到我高飛遠去的青春,我駐足在鹿港這片土地,八年來每天通車往返教書。




若說青春是一本倉促出版的書,我在鹿港的青春冊頁裡滿滿都是教科書、講義,入寶地,古蹟不曾靜心看。




我來過,我走過,四0年後舊地重遊,回憶裡光影燦爛,那是我風華耀彩,最美麗的年紀,而今逐一地浮現......


文祠武廟書院



文開書院位居鹿港咽喉,與文武廟毗鄰,佔地二甲有餘,與天后宮、龍山寺鼎足而立,為鹿港鎮三大古蹟。




進入鹿港南郊,座落寶地的文武廟與文開書院連成一氣,空間宏大,幽雅的環境適合書院的學子靜心讀書。




閩南式紅磚建築,山牆上水行馬背脊是聽雨軒,木行馬背脊是觀瀑樓,各自裝飾不同款式懸魚,古韻風雅。




巍峨殿堂,香火鼎盛,武廟位於文祠右側,與文祠都創建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主祀武財神關聖帝君。




文祠武廟與書院共用前埕,三者結合,以不同面向見證了鹿港在文化韻涵、商業繁華、信仰文化的發展史。

【註】前埕寬敞綠蔭蔽天,武廟旁忠魂碑紀念殉職日本軍警, 近距離的鹿港國中是神社遺址,有一對狛犬。




武廟與文祠之間有虎井泉,水質甘美,名為「蓬萊第一泉」,從洞天泉門窺見文祠庭院虎井,和泮池、廂房。




主祀孔子的文昌祠,第一進稱三川門為門廳,青斗石雕的石鼓相當古樸,名為「椒圖」,為龍生九子之一。




尋憶清代,書生應試及第必須到此地敬謁;拾憶民國風雅,鹿港最早的詩社「拔社」,談文論詩餘韻猶在。



山川殿山門



桂樹成蔭,微風飄香,是「讀冊有聲好所在」,耳畔傳來鹿港國中上課的悠揚鐘聲,眼前即學府文開書院。




命名為「文開」,為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荷據時期來臺,教導漢移民讀書識字,譽為「臺灣漢文化之祖」。




書院建築三進二落格局,第一進囗三川殿,木質大門木構件仍保有道光年間棟架,可見三川殿之珍貴歷史。




書院山川門偉麗,燕尾脊式建築,正上方日炬鎮災避邪,兩旁鰲龍意義非凡,前方四仙人指路,加官進碌。




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龍虎堵不用一般的龍虎主題,改用一組集多種吉祥寓意其中的彩繪。

【註】文開書院有別於一般寺廟剪粘、交趾陶、石雕、木雕等工藝,大量的書法、繪畫才是建築裝飾主角。




三川殿保有清代木作壁堵,紅磚壁堵配名家書法,豪邁蒼勁的筆法,「傳道授業解惑」的宗旨,開光點睛。




左側青龍堵「事事如意福祿臨門」,柿(事),蝙蝠(福)爐(臺語祿)龍(臺語臨)蚊(臺語門音近)。




右側白虎堵「祈求吉慶太平有像」,普賢菩薩乘象,象為耀光之星,照靈瑞,仁君自養有德時,靈象出現。

旗球戢磬(祈求吉慶),象抬瓶(太平有像); 石榴多子、桃多壽、佛手多福為三多,蘋果牡丹(平安富貴)。



第二進正堂



文風華開,文興道開,穿過入口山門,到第一落,眼前布局工整,第二進是祭祀講學用的正堂,東西廂房。




正堂的門廳灰壁上身堵題字:「震劫重修復,巍然祠宇雄,泮池游鯉躍,書院汗牛充。」寫書院劫後重建。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壁堵彩繪寫著朱熹《觀書有感》。




朱熹的「白鹿洞書院學規」,為培養人才,指明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作為實際生活與思想教育的準繩。




三川殿屋脊雙龍護珠,外側一對鰲魚。石柱楹聯有鄧傳安「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 

【註】清道光四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有感於鹿港文風已盛,學生卻無專門就學場域,於是倡建書院。




第二進單簷歇山屋頂,雙龍護塔的古典建築,大木結構的正殿今主祀至聖先師孔子,堂後是當時講學課室。




正堂是書院的重心,分前堂與後半的講堂,昔日前堂是祭祀空間,正殿下供奉著南宋大儒朱熹和八賢牌位。




前廳通往後廳牆壁內縮,沿著牆壁讓出一條廊道,通往後廳書院講堂,後廳幾乎成為前廳軒室,全臺孤例。



後堂美學巡禮



書院建築由外而內,遵循尊卑有序的空間組織,主祀講堂規模尺度最大,屋脊採歇山,顯示其神聖的地位。




其次為後殿,屋脊採硬山式,左右廂房為較低的平脊。講堂獨立於合院,突顯其重要地位,配置形態獨特。




光復後書院日漸殘破,民國六四年一場大火焚毀殆盡,目前形貌,是在民國七三年依舊制復原,修舊如新。




文開書院的三進建築,前後空間的壁堵,全部用書法和繪畫來作為裝飾,反映出鹿港當地文風鼎盛的特色。




「學海無窮樂得天下英才教育,青雲有路佇看奎壁聯輝」,看書院教育,賞書法風采,步口廊題滿了書法。




後堂美學巡禮,損毀重建的書院壁堵,裝飾不少鹿港近代名家書法作品,筆風瀟灑颯落,是鹿港文風見證。

【註】書院內裝飾鹿港近代名家書法作品,如黃天素、歐陽錦華、施文炳、施國華、吳東源等,值得細覽。



東西廂房今昔



流光如白駒過隙,從文祠跨進書院,陽光穿透右廂房,人去,屋空,當時寄宿書院的少年,都成今之古人。

【註】文開書院建造後,鹿港文教步入輝煌時期,道光至光緒年間,共出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秀才。




書院左右兩邊廂房原來設十四間學舍,昔日學生自習讀書所在,右廂房成為遊客中心,左廂房成為展覽廳。




朝代更迭,江山易主的書院日據時代一度改為親王「北白川宮紀念堂」,左廂內存有北白川宮親王紀念碑。

【註】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親王率領近衛師團南下,八卦山之役佔領彰化市後進入鹿港,駐紮文開書院。




左廂房牆邊,立於道光廿七年(一八四七)的《公業修款碑》,刻有鄧傳安當年為書院經費籌措的田租碑。




書院左廂房外側通道,昔日有牌樓,題字「青雲捷步」,通道因此稱「青雲」,也是書院坐落青雲路由來。

【註】書院起造後,鹿港文教步入輝煌時期,道光至光緒年間,共出了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才。




東西廂房通道之間,有牆面泥塑龍頭提把裝飾,花瓶造形獨特的的廊門,門中有門,一路望見右廂房文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書院的學生們,生命曾經在最輝煌燦爛的青雲路迴旋,如今只剩光影穿透後堂簷廊。


後堂記憶



瓶門通往古老的記憶,學生們起居學舍,互相切磋,砥礪學業,而瓶門簷廊對面的後堂,是書院山長住所。




中間兩扇板門,旁側兩組隔扇,三關六扇門撐起昔日的輝煌記憶,單薄的門叩,與金屬鑰匙少了一分古意。




冬風依舊,呼嘯掠過,單簷歇山屋頂的後堂建築,當時山長居所改成藏書館,古意不再,華麗中幾分感傷!

【註】書院藏書二萬餘部,約三十萬冊,供學子研讀,並聘名儒碩士執教,可見當時鹿港財富與文風之盛。



內埕沉吟



風聲、鳥聲,琅琅的讀書聲,鳥踏充滿歷史韻味的後堂,學生們在幽靜的內埕沉吟,領會醇厚的書香氣息。




平面同時具有祭祀、講學與居住空間,品賞後堂山牆的人字型規壁,堂窗之鋁製窗扇破壞了古典建築美學。




「懸魚」有避火的寓意,文開書院山牆有青花磚砌成錢幣造型通氣孔頁,精緻的懸魚是裝飾上的藝術表現。




中庭二株象牙樹,樹高不及十公尺,但從二株象牙樹斑駁粗老的樹幹,可以看出確實有超過二00年的樹齡。

【註】屬黑檀常綠小喬木,皮黑褐色枝密生,葉互生細密呈倒卵形,長僅二至三公分,產於恆春蘭嶼一帶。




老幹新枝,二株象牙樹至今仍茂盛,生機盎然,舊時代的光影斑駁,耆老凋零,然而建築的歷史記憶猶存。




走過歷史,縱橫古今,文開,開臺文化,焚而不燬,只是修舊如新,少了一分古建築歷史厚度與莊嚴優雅。



書院懷古



佇立於文開書院前,輝煌與悲滄,宛如拂面而過的的鹿港風,捲起煙塵,遠去的歷史,似乎停在清朝末年。




鹿港采風行,文化之旅,第一站到古蹟文武廟旁的文開書院,純樸的歷史古味,追憶鹿港文風鼎盛的年代。




綠葉隨風去,老樹已成枝,根扎土地,遠去了青春,增加了年輪,心中眷戀著生命,入冬,枝椏一樣藍天......




書院懷古,古蹟巡禮,西院書聲,聲聲入耳,清幽典雅的文化底蘊,將穿越時空,在歷史長河中亙古流傳。


(2020年12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