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古蹟舊臺北機廠,打造出一座跨越世代的文化場域,保存百年鐵道記憶。
世紀臺博,啟動摩登!鐵道文化小旅行,臺灣鐵道博物館 ─ 臺北機廠全覽......
🛤️鐵博前行
_250903_38.jpg)
一、🖼️總辦公室(常設展/特展)
曾是火車維修與組裝重鎮,舊臺北機廠搖身一變成為「臺灣鐵道博物館」。
開放了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澡堂。
一、二樓分屬不同時代興建,1966年擴建加蓋二樓,整體結構採水平樑和
點焊鐵網空心磚結構,為現代主義風格,屋頂標誌「臺北機廠」四個字。
一樓廠長室、副廠長室、會議室三處空間扮演推動廠務決策的核心角色。
機廠總辦公室在建廠之初稱為工場事務所,負責人事、會計等行政業務。
一樓廊道的圓拱樑為其特色,並於多處呈現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
🖼️總辦公室現地展
會議室原為廠長邀集各單位主管研議廠務的場所,房間中央以1比1仿製自
日據時期留存移至富岡機廠的大會議桌,還原臺北機廠主管決策的環境。
副廠長室,蒐集了臺北機廠遷廠後遺留於廠區辦公家具,以及文獻資料,
這些歷史物件轉身成為展示載體,呈現不同時代的辦公氛圍與歷史脈絡。
搭配館藏物件、文獻檔案,及曾經服務臺鐵50年的副廠長鄭萬經個人珍藏、
口述影音資料等,感受歷史空間氛圍,還能看到鐵道職人精神的深厚內涵。
廠長辦公室的會客空間地坪鋪設木地板,室內設有洗手臺供整理儀容之用。
為避免潮濕,洗手臺牆面鋪設磁磚。窗戶皆為日據時代使用至今的重捶窗。
「總辦公室現地展」,廠長室重現1960至1970年代廠長室辦公空間氛圍。
透過大量原木家具與細緻裝潢,呈現當年廠長作為領導者的權威形象。
總辦公室,了解臺灣的鐵道發展歷史。空間象徵臺北機廠在臺灣鐵道
現代化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為鐵道轉型與技術革新的幕後推手。
(二)🖼️ 鐵道文化與懷舊之旅|感受記憶的溫度
🚂材料試驗所「無限的火車情」特展
古仁榮先生(1929-2018),「無限的火車情」特展,重現鐵道文化。
鐵道傳奇前輩,出身臺東卑南族望族,受高等教育,有著國際視野。
任職於駐臺美軍家庭與招待所,鏡頭捕捉戒嚴時期的臺灣火車風景。
臺大經濟系畢業後成立旅行社專門接待海外遊客,與國際賓客交流。
在接待日本鐵道攝影迷的過程中受到啟發,開始了鐵道攝影的興趣。
在臺灣與日本的鐵道文化界共同敬重,享譽知名,提攜後輩的前輩。
體驗一期一會,相遇鐵道攝影,精彩的鐵道紀錄,向無限的火車情致敬。
總辦公室現地展:「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大量臺灣
鐵道攝影紀錄,為當年被視為國防設施的臺灣鐵道留下許多珍貴影像。
🖼️行政辦公處所《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
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常設展《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中,
用一列又一列的鐵道記憶,搭建出一條屬於臺灣社會與文化的時間軌。
走進《移動與感動》展區,從電影、詩集、唱片、到畫作、攝影、實物,
一趟一趟火車旅情中,看見鐵道如何穿越世代,牽動我們的情感記憶。
一首歌,熟悉的旋律《快車小姐》從扭扭舞的輕快節奏、車窗外的景色,
到搭火車出嫁的嫁妝行列,每一段旋律,都像是在說出一個世代的心聲。
是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從火車列車熱茶的水壺、鐵道懷舊便當、票務
中心的起迄站票根,都收藏在這場展覽裡,成為時代留下的溫柔註腳。
承載著離家與返鄉、期待與不捨的情感記憶。從擁擠的年節列車到深夜的
遠方列車,每一趟旅程、每一段座位風景,都悄悄串起你我的人生百態。
二、🏛️鐵博館古蹟空間 ─ 澡堂及大禮堂
👷入口廣場迎賓區
穿過辦公大樓此地是門口廣場,迎賓區的打卡棚,打卡棚懸掛標語看板。
北廠故事,上班打卡囉!復刻日治時期,技工組長以下職位職工打卡棚。
昔日臺北機廠臺鐵員工的打卡棚稱為「札掛場」,戰後改稱為「工牌室」。
昔日員工在入口廣場做早操,打卡棚乘載著職工的生涯期許和鐵軌記憶。
鉚釘和螺栓組接的記憶,鐵軌彎折以鉚釘固定,鐵道技術文化譜系特徵。
構造材料富含臺鐵特色,汰換下來的鐵軌轉為建材,開啟材料的新生命。
對面完工於1935年的員工澡堂,是臺北機廠第一座被列定為古蹟的建築。
員工澡堂展區,分為西側建築歷程、中央員工澡堂與東側古蹟保存歷程。
🖼️氤氳時代-員工澡堂
(一)
澡堂是臺北機廠最早獲得市定古蹟身分的建築,當時稱為「更衣所浴場」。
員工澡堂建於1935年,是一處為臺鐵職工提供清潔和舒緩疲勞的福利設施。
2000年認證為市定古蹟,是臺北機廠最早獲得文化資產身分的建築。擁有
獨特的大跨距薄殼屋頂和拱形鋼桁架,內部設有長方形水槽與圓形浴池。
「氤氳時代 ─ 員工澡堂」常設展:透過三大展區,包括中央浴池的現地展示、
1930年代建築模型,古蹟修復工程的介紹,呈現澡堂的歷史意義與建築之美。
大跨距無落柱的長筒型薄殼屋頂,下方由鋼軌鋼鈑組成拱形鋼桁架支撐。
浴室兩翼的更衣空間,由六組芬克式屋架與H型鋼柱組成的鋼構架構成。
設三座面積較小的長方形水槽,員工在泡澡之前,必須在水槽洗淨身體。
澡堂現已修復作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展場。流線型的展場設計,搭載動態
影像轉譯30年代工業風。12座經典建築模型,展現1930年臺灣時代特色。
臺北高橋豬之助邸、基隆松本紀念館、雲林虎尾郡水利組合、高雄稅關廳舍
等經典名建築模型,連結澡堂時代背景與臺灣現代化過程的文化資產意義。
(二)
穿越藍色鐵櫃入口,走進古蹟澡堂,感受當時氛圍。兩側浴盆、小凳子、
拖鞋、毛巾個人物品的收納空間,沈浸式地展現了臺鐵員工的生活痕跡。
員工澡堂是臺北機廠最早獲得文資身分的建物,設計甚具現代主義特色。
風格受當時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影響,注重水平流線與圓弧線條的設計。
長筒形薄殼屋頂超大跨距無落柱,南北立面設有超大玻璃拱窗的美形氛圍。
空間挑高9米、圓拱型造型,像是火車的維修廠,而有臺式羅馬浴場美譽。
吸引法國大導盧貝松電影《露西》、歌手周杰倫的電影《天臺》來此取景。
藝術家廖建忠打造裝置藝術「蒸汽體X」擬仿蒸汽機,敬禮工業文明美學。
中央浴池區每半小時,仿擬當時利用原動室鍋爐蒸汽送來的蒸氣提供熱水。
浴池承載甲子的職工回憶。交流感情建立歸屬感,是專屬臺鐵的澡堂文化。
(三)
展區呈現呈現一系列素色模型彩圖,透過臺中天外天劇場、彰化高賓閣、
臺北及淡水車站等12座1930年代經典建築,窺探機廠同時期的臺灣風貌。
西側建築歷程、中央員工澡堂與東側古蹟保存歷程展,充分運用古蹟空間
特性結合展示設計,以多元視角呈現臺灣鐵道乘載的跨世代記憶與感動。
🏛️大禮堂
屋面鋪設鋼浪板,內部有裝飾藝術風格線條,戰後曾為成品測試實驗室。
建於1965年的大禮堂為廠內員工重要集會、休閒場所,可容納千名員工。
大禮堂位置原址是早期員工食堂,因不敷使用於1965年拆除重建,正式
名為「文康中心」。看到堂內精心保存的大幅精神標語「真心愛臺鐵」。
🖼️ 大禮堂的職工生活
毗鄰員工澡堂右側的大禮堂建築,內涵同樣是早期機廠職工的生活場所。
臺北機廠代表臺鐵過去的光輝歲月,走進大禮堂,揭密機廠的職工生活。
作為員工餐廳、廚房和集會的場域,地下室有桌球場等,休閒調劑中心。
職工生活日常,館內也串聯文化、歷史與全齡體驗,一同回望產業榮光。
延續大禮堂原有空間脈絡,內部規劃為三個空間:包括休憩與舉辦活動的
多功能場所、提供輕食與文創商品的博物館賣店,及結合物件的現地展。
在大禮堂興建前,原址是鐵道工場的員工食堂。修復後將恢復餐廳機能,
引入基本展示設施,展區結合影音以漫畫形式講述食堂歷史與過去任務。
🍱食在北厰
《大禮堂的職工生活現地展》漫畫為架構,生動地講述食堂歷史與任務。
反映機廠職工飲食日常,原地保留當年的廚房空間,模擬工作時的情境。
《大禮堂的職工生活》呈現職工的早午餐點搭配及飲食文化,後方的廚房
透過投影重現當年炒菜氣氛。逼真的食物模型,讓人嘖嘖直呼真假難辨!
現地展在既有的食堂空間裡,利用遷廠後遺留的舊餐桌,對照老照片,還
原當時桌椅位置,並布置早午餐不同形式的模型,呈現過去的用餐氣氛。
臺鐵便當近年紅遍國內外,成為國人集體記憶,現地展示的職工生活區,
還原當年職工用餐的食堂及餐食內容,仿真的排骨、雞排飯,讓人驚呼!
臺鐵便當傳遞的不只是味蕾的滿足,更是一份呼應鐵道職工文化的共鳴。
大樓花園「薪火相傳」景觀雕塑,歷史如同縱橫千年的鐵軌,靜靜延展。
承載著臺灣鐵道發展機械生產,及臺灣現代化進程之歷史演化脈絡記憶。
👷轉向架清洗場
臺北鐵道工場,工區分工精細,柴電工場轉向架清洗場位於柴電工場東側,
柴電工場與組立工場間的小鐵皮棚架裡,專門用來清洗充滿油污的轉向架。
用於拆解和維修柴電機零件,轉向架則被送到維修場外的清洗場清洗。
程序包括清潔劑清洗、清水沖洗及吹乾程序,以自動程序清洗轉向架。
轉向架清洗設計,以高壓熱水或冷水及清潔劑清洗轉向架,包含兩臺配備
噴槍及軟管之高壓清洗機。框架至外側蘇打池浸泡,高壓水柱清洗髒污。
🕵️🏨《打開!組立工場》
🚂蒸氣夢工廠
_250903_36.jpg)
清洗場旁側是臺灣工業化、近代化的先驅,臺鐵車輛的檢修與生產基地。
臺北機場的組立工場1935年成立,主要負責蒸汽機車和電力機車的維修。
期間限定的鐵道現場展覽沒有制式展示櫃,而讓11輛火車直接進駐工場。
宏偉建築裡欣賞鐵博,入坐跨越世代記憶的客車,感受當年的火車風情。
👷🔨現地機具
全盛時期機廠將近兩千位員工,打拼工作,拼著搶修火車以及保養火車。
組立工場展示四座蒸汽機車時期保留存的巨大骨董機具,重現運轉場景。
鐵道迷必訪的國鐵博物館,邁進展場大門,組立工場另一看點就是現地機具,
工業風場地,揭密後勤工作區的神秘面紗,完整地呈現柴油機場維修的秘辛。
廠區的「動輪車床」用於處理車輪的機械設備。在車輪的精確加工過程中
扮演關鍵角色,例如為車輪進行精確的鏇削工作,以確保列車運行安全。
當輪箍鏇削完成後,「輪箍押入機」可將其與輪幅鑲配。機臺可上下移動,
押入或推出輪箍時水平放置於載臺上,在操作過程中會隨著旋轉軸旋轉。
龐大跨距、挑高與長167公尺的現代主義建築蔚為壯觀。九十年古蹟,歷時
九年的籌備修復,「打開!組立工場」期間限定特展,展期至2025/10/31。
🍽️🍱臺鐵的飲食文化
重返臺鐵歷史,廠區建立於日據時代,月臺上的呼賣商人服,回到彼時。
蒸汽機車的檢修工廠,當時職工搭建小憩的小空間,展示臺鐵飲食文化。
美味風景線,列車上飲食的經營販賣,旅程的重要體驗,成了懷舊情懷。
以當年火車的速度,南北一趟耗時十小時上的車程,鐵路便當應運而生。
從日本時代至今,車內、月臺上的叫賣聲,交織構築為一條美味風景線。
登1961年首款空調餐車DC32751觀光號,感受鐵道餐車文化的旅途風貌。
🚂《動力.火車-柴電工場》
到「柴電工場」過去在臺北機廠是維修柴油動力車輛場域,門口處設有SP
32850型莒光號客車,可見臺鐵在鐵路電氣化前,白色藍線條原裝莒光車。
柴電工廠是維修柴油動力車輛場域,保留大部份原有建築,鋼筋混凝土
、鋼骨結構與大面積玻璃窗,加入輕工業風裝飾,帶點蒸汽龐克風格。
超過2000坪的柴電工場,經過修復與再利用工程,轉化為展覽空間 ─
「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與歷史」、「保存與修復」四大主題。
柴電工場共有四條股道,為車體分解、組立及鈑金等作業的主要場所,
其中兩股設有檢修坑,執行吊掛作業。施行一般機件全盤檢修、重整。
南側另有一股檢查線,車輛進入場後在此執行啟動檢查,開立檢修單。
柴電機車的轉向架Bogie,又稱臺車,是列車底部的關鍵部件,負責
承載車體重量、引導列車沿軌道運行,減緩運轉時的振動與衝擊。
牽引馬達是動力系統的核心,將柴油引擎產生的電力轉化為驅動力,
帶動車輪轉動推動車前進。車架下馬達由傳動軸將動力傳至轉向架。
柴油電機車是透過柴油引擎帶動,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提供動力,
帶動主發電機後,供給電力,給予於轉向架的牽引馬達使車輛運行。
「主發電機」是指機車上的柴油引擎所帶動的發電機,它將柴油引擎
的機械動力轉化為電力,再由電力傳輸至牽引馬達來驅動車輪。
臺北機廠老師傅利用報廢的柴電機車引擎零件做的裝置藝術機器人,
化腐朽為神奇,將柴電機車報廢零件重構,賦予其蘊藏的創造可能。
🚂典藏車輛
展示24輛修復後的典藏車輛,糖鐵376號蒸汽機車也在現場展示,除了
糖鐵376號,展區也展示甘蔗車,讓大眾了解過去糖業與鐵道的連結。
民間捐贈臺糖蒸氣機車,不僅搭配糖包車重現產業運作的過往盛事,
動輪甚至還可以動起來。展示圖文說明「蒸汽機車如何前進及後退」。
經典的S212號柴電機車,利用天車吊掛車殼引擎罩,呈現維修狀況。
巨型滑軌螢幕,模擬電腦斷層掃描,透視柴電機車部件及作動原理。
S212特透過外殼吊掛,能清楚看見內部引擎構造,還透過動態螢幕,
如電腦斷層掃描,剖析每項構造,讓參觀者深入柴油電車運作原理。
賞車在鐵博。1979年由日本富士重工製造,為R300A型軌道確認車。
高鐵建設期間,負責確認軌道路線是否安全、暢行無礙的工程用車。
BV.15000型外銷泰國小型守車,是臺灣鐵路管理局製作的一種鐵路貨車,
臺北機廠自製外銷的第一款軌道車輛,光榮返鄉展示,非常有紀念意義。
鐵道運輸早期在日治時期引入汽油客車,戰後利用美援裝設柴油引擎,
「藍皮」成為臺灣鐵路營運的重要車種,由於其獨特的藍色塗裝而得名。
🚂臺鐵回憶
S206、S212號屬於S200型柴電機車,是臺鐵第一代支線用柴電機車。
車身來自1930年代,車廂頭尾都設有駕駛室,過去是臺鐵支線主力。
一起感受時光,探索歷史,經典SP32584對號快車承載著五、六0年代
臺鐵回憶 ─ 開窗火車、天花板電風扇、綠色座椅,記憶在慢慢復甦。
臺鐵各支線的客運主力,再現經典的柴油客車,具備靈巧的機動性。
功成身退後,整體外觀與內裝仍相當完整,典藏於國家鐵道博物館。
藍皮火車行李快遞,行包專車全臺運行,極盛時期年運量640萬件。
近年隨著民間貨運與快遞物流業興起,行包業務縮減,2020年停辦。
文化走讀,搭乘典藏藍皮柴油客車,流動的往事,景框內外的藍皮記憶。
41年前藍皮列車重新再現,在不同的世代間,以藍皮火車延續鐵道記憶。
(📷2025年9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