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亂筆山水彩墨情》

陋室中的將軍國畫家,時潮外的巨擘 ─ 余承堯,翰墨丹青,大隱於市,三度到歷史博物館觀賞余承堯書畫展、聆聽專題講座,紀錄觀感......


回山望有情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150619/370271_256619.jpg

余承堯的一生是時代的一個傳奇,從退休將軍、藥商到隱士與藝術家的「傳奇」。年少時便展現的文采,皆在晚年沉澱為創作能量。



余承堯(一八八九~一九九三)福建望族,余光中宗伯。家道中落,自勵奮發,留學東瀛軍事。行年五十六自學繪畫,耄耋聲譽鵲起,淡然一句 :「 干我若何?」



民族血脈,道統何止詩書畫?君子不器,古詩詞,是他創作的內涵,地形學,是他作山畫水的結構依據,而書法與南管,是濡沐其水墨畫背後之思維氣質。



傳奇一生,經歷「 擲射榴彈延海霧,放燒煙火斷天雲。」 統御將軍二十六載,解甲歸田經商,富貴化為浮雲!「 自來山畔林邊住,淡薄生涯不問年。」 從此陋巷隱居,寄情藝術 。



嘗言學畫直指人心,「 藝術在於個人心靈的發展。」 天地蒙養,孕化形成才情;江山萬里,閱歷開拓格局。志於道,游於藝,將詩書畫樂連成一氣。



余承堯的畫作被世界各大美術館收藏家爭相列為收藏品而名噪一時,「一九四九之後的臺灣畫壇若缺少余承堯,勢必變得偏安、因循而平庸。」



五十六歲隱居陽明山後才開始動筆作畫。《回山望有情》題詩:「回山望有情,田野更清平,坐得芳林下,安臥立餘生。」現代水墨史上最綿宕瑰麗的奇章 ─ 余承堯畫作。


游於藝,名豈畫而已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150619/370271_256620.jpg

余承堯的書法作品以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為主,其書法並不是沒有根源自創新意的,而是博採眾長,融通諸家而自成體貌。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書藝自成風格,余承堯曾這樣表示:「南管比詩重要,詩比書法重要,而書法比畫還重要,可是世人重視的剛好相反。」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

與五十六歲方提畫筆,無師自通的習畫之路不同,余承堯的習書過程可追溯到幼年時期,且一生不曾輟筆,風格成熟而多變,愈老愈有味。

【註】入小學學堂開始寫字,十七歲自學楷書,廿歲開始寫草書。他臨寫顏眞卿楷書,研究褚遂良與歐陽詢的楷書。同時,對行草書法家的研究首推王羲之,再及史游、崔瑗、張芝、索靖、懷素、張旭等人。



楷書骨力道勁,和草書同樣的自然率性,不囿於法度,出神入化。吸收了端莊渾厚,陽剛雄強的顏體養分,化出瘦勁挺秀,點畫爽利的獨特面貌。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後赤壁賦》

「行雲流水一筆書」草書筆意連綿,一氣呵成,偶有不連處亦是筆斷而意不斷,氣勢撼人!狂草有懷素瘦勁率意影子,轉折頓挫間又多一絲勁厚的篆隸金石之味。


《草書中堂》

筆畫盤桓曲折,勢如屈鐵,其狂放處讓人想見將軍征戰的豪情萬丈,襟思飛揚;其細膩處又讓人品出幾分文人的恬淡清高,柔情滿懷。


《草書自作詩》「朝來霧散遠雲輕,一水南流萬里行。此去波濤千百變,好看海月更圓明。」

南管悠長繚繞的韻味在余承堯的草書亦有體現,筆畫的緩急停頓,曲屈留白都有著和音樂相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成為草書中不可複製的個人特色。


《學海無涯》

翰墨飄香,丹青溢彩,筆情墨意,襟思灑然!人間巧藝奪天工,成就何只文人詩書畫樂四絕聊以自娛的藝術王國中,南管和書法的成就絕不亞於繪畫。


由詩入畫,畫中有詩

《攜琴訪友》

「創作憑誠意,真情自啟通。」從未受美術教育的余承堯,非來自師承也非閱讀畫論,而是來自於文學的啟迪,由詩入畫,畫中有詩。

【註】余承堯學養深厚,詩書琴藝多有琢磨,他與古琴家梁在平交情深厚,《攜琴訪友》繪畫,就是贈予梁在平的筆墨之作。


《蒼崖絕壁》

在余承堯「文人」的精神世界裡,詩書畫不可分割,渾然一體,他曾道:「故有詩書畫,靈通一貫真。」特別強調:「書法貴有『雅氣』。」

【註】《蒼崖絕壁》設色紙本立軸,款識:「蒼崖絕壁靜中看,向遠雲山春未闌,收拾塵心消永晝,開顏樹色翠流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青巒幽谷圖》

「繪畫要為真而寫,纔能得其真髓。」「經過熟思靜濾之後,累積胸中寫在紙上。」從登山臨水,察看形勢,題詠憶寫, 由詩入畫,畫中有詩。

【註】款識:「山中真趣足,樹杪落泉聲。幽居無雜事,唯見女蘿生。」「長澗鳴無已,窓前且獨聽。諸山皆霽色,樹影上中庭。」


彩墨傳情,憶寫江山

《江山》

余公山水來自槍林彈雨的戰場體驗,氣質更顯凝練深刻;蒼翠鬱蔥的色彩,既是對於豐富斑斕的現代藝術之吸收,更是訣別故土多年以後,那深藏發酵的歲月回憶。


《夢土》

江山,夢土,「將軍畫家」投筆從戎,參加革命軍掃蕩軍閥。凱歌還鄉,娶鄭智女士為妻,旅居廈門鼓浪嶼。因訪友適逢山河變色,只能孑然一身,滯留在臺。


《蜀山舊懷》「蜀山向遠峻,處處峰尖情。今日重近憶,徒增思舊懷。」

畫面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繪四川地形陡峭險峻及層巒疊嶂的山勢,是余承堯從軍時期對蜀山的回憶與情懷。看似無序的亂筆,描繪的卻是草木繁盛的生命力。



余承堯,時潮外的巨擘,現代水墨史上最綿宕瑰麗的奇章,胸中丘壑如巍然挺立之大山;筆下宣洩,如澎湃奔騰之江河!


《白雲橫斷兩三峰》

長年大江南北的軍旅生涯,綜覽山川地貌,運用於戰略推演,筆下險峻異彩的山形水勢,煥發出不同於傳統紙上煙雲供養的獨特真實感。


山水緜密,渾不留白

《山水》

臺灣水墨書畫傳奇人物,余承堯,沒有師承、五十六歲才開始動筆創作,一切師法自然、不墨守傳統常規,卻對中國山水畫起了承先啟後影響。


《山水》

雖無師承,其創作風格獨特無二,創新的墨點線條在書畫藝壇為之一亮,以錯綜的山石紋理和延綿重疊的山巒,詮釋的山水景象,也對應藝術家面對著河川山脈的感情與回憶。


《山居》

「畫幅要畫得滿滿的,天空也不可留太多」屏棄傳統文人畫大幅留白,山水作品主題集中描繪山形地勢與大自然,直指萬物繁盛與生命力本心,是藝術家面對自然最坦誠率真的表現。


《群嶺春流隱朝暉》

「山是有生命,有變化的。如果不用亂筆,而採用規規矩矩的筆墨線條和皴法,山勢容易變成呆板線條的堆積,不符合自然。亂筆是我所用來表現形體的方式,近看雖亂,遠看卻能看出山的生命力。」


《連山絕壑》

落筆縱橫,初看雜亂無章,細視久而忽放光明。雲煙亂筆,山石交融,雜而不亂。遠看近觀,細視密察,久而有得; 由略而詳,由暗而明,如黑夜忽然開朗。


《山水四連屏》

畢生代表作如一九六九年「山水四連屏」、一九七一年「長江萬里圖」初稿、一九七二年「山水八連屏」及一九七三年「長江萬里圖」,尺幅皆大,氣勢磅礡萬軍力敵、無人能擋。


胸中丘壑,江山萬里

《江上春芳》

余承堯既無師承,又無粉本,僅以年青時「遊觀之詠,微吟之詩」入畫,正是如此,他的畫具有顯著的個人風格,山水樸素真實,畫面結構尤其突出。


《 春盛江山美》

主張「師造化、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養。」嘗謂:「畫畫要閱歷,也要會想像。」創作得力於軍旅督察,感懷賦詩。



登華山感:「積石為雄撫石攀,廻心天路見愁顏。」俯長江歎:「巫岫巫雲看愈盡,吟詩出峽喜東還。」故憶寫胸中丘壑,地貌紋理,情物交融,筆墨生輝!



展而視之,有如坐對。繪畫自述得力於白居易理論:「文章為時而著,詩歌為事而作。」詩魂召喚,胸懷萬里,成就山水連屏。



受軍旅時期行遍大江南北經歷的影響,華山與長江成為余承堯畫中常見的主角。對日抗戰勝利,余承堯由四川重慶乘船東歸,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


《 長江萬里圖》(局部)

長江兩岸綿延三千里的無限風光令余承堯眼界大開,沿途奇峰峻石叫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為其後來的山水創作埋下種子。



《大江憶寫圖》保留了余承堯山水一貫的雄厚塊面,鋪陳上則更為流暢寫意,山樹岸汀組織得恰到好處,賓主相從,錯落有致,節奏韵律厚重明快。


《大江憶寫圖》

畫家用自創的「亂筆」皴法,運用短線和點進行描繪,再借排列間的疏密產生明暗變化,層層疊疊刻畫出長江沿岸不同的山水景致。



宏篇鉅制《大江憶寫圖》洋洋灑灑十二公尺長卷,層疊渲染出畫家胸中的千里江山,奇山怪石與汀州之間,成為構圖的紐帶,實為貫通古今的經典之作。

【註】《大江憶寫圖》創作於一九八四年,其時距長江壯遊已隔近四十年,身寓臺灣的余承堯再次將長江千里奇景還原紙上。大山臨江與桑田親水相映成趣,完美展現了長江流域不同的地貌風景,令觀者仿佛身臨其境。

余公山水則來自槍林彈雨的戰場體驗,氣質更顯凝練深刻;蒼翠鬱蔥的色彩,既是對於豐富斑斕的現代藝術之吸收,更是訣別故土多年以後,那深藏發酵的歲月回憶。


青綠山水,碧藍清顏

《悠然見南山》

余承堯畫中大膽賦彩,從樹木與丘陵蔓延的鮮明綠色基調到橙黃、朱紅、鈷藍的細密點綴,無疑是對青綠山水傳統的一種現代化轉譯。


《山水》

畫面中山勢連綿峻奇,以近景手法處理,圖上青綠、赭紅點綴於墨線勾勒的山石紋理,凹凸有致,綠、棕色塊代表著畫中叢生的林木樹幹,可見對於天地自然的心領神會。

【註】以「畫指本心」描繪心中的真山水,充滿生命力與表現力,更令人驚艷在畫面中可窺見立體主義拼貼藝術概念,賦予水墨的新視覺藝術。


http://mocfile.moc.gov.tw/images/large/ece3e903-98f7-4f5b-bef8-0e717bf5ae38.jpg
《風竹搖青》

余承堯在形式上稱為傳統山水畫中賦予鮮豔的色彩,其山水的著力點在於表現山川大地的本質,空間的表達不同於傳統「三遠」法的透視。



《山水》

山水畫中新鮮大膽的色彩,光線的表現與黑白的妙用,都有其創新獨到之處。原始創作力的釋放,開創了廿世紀末葉中國化的時代風格。


《青綠山水》

以「為山川寫神」為創作出發點:「創作憑誠意,真情自啟通;空靈千古論,具象一家風。景物形骸外,山川變化中;煙雲輕亂筆,水石各交融。」


《春盛江山美》

在「為山川寫形」的前提下,余承堯之古人更著重隨於山川大的因時因地,和氣候之變化之探討,他尤其熱愛表現春夏兩季於畫作。


《山水》

郭熙作畫「雖年老,落筆益壯。」先生創作,亦隨其年貌,歷久彌新,「變風變雅總相宜,春草池塘絕妙詩。」非古典之現實情調,展現臺閩色彩春風瑰麗面貌!


《山水》

「峰高藍碧美清顏」,「每喜東南秀,春風舞碧蘿」,「到眼山光青綠裡,還無嫩紫與嬌紅」。飽蘸彩墨,碧藍朱紫,繽紛斑斕,正是「碧藍清顏」寫照。



青綠山水,碧藍清顏。溪壑春光,藍紫色的清新,配合著雲水的留白,色彩飽和又是無比的清麗淡雅,不得不佩服其創作技法的精熟。


《山水之一》

「余畫多以廣告顏料敷色」,僅以淡紫色的濕筆點染,就完成了既符合空氣遠近法的透視,又有山石肌理的體積感與量感,令人拍案叫絕!



余承堯既以自然造化為師,然而現實中的夢幻般的藍色山水,誠不可多見,如玻璃山水的透明質感,讓人感受執筆作畫的感情是活活潑潑的。


群峰挺秀,亂筆皴法

《絕頂高峰俯大千》

奇險峻拔之構圖,綿密繁複之風格,體現山水華采。獨樹一幟之格局,上承范寬北宋巨碑雄麗傳統,開拓現代國畫嶄新氣象。


《山深人不住》

一幅幅無法可尋的巍然山水大作,不假中國傳統水墨筆法、西方寫實主義,以一套自創的語彙,交疊出無皴之皴的巖石肌理、結構繁複氣勢磅礡的傳神畫作。


《築室望高》「築室升高岡,氣勢日開張;樹樹俱歡喜,心眼更平康」

沒有師承,僅以大自然為師,細碎密結的筆法,皺擦出山岩肌理和密實的山形,筆墨卻在自我領悟的過程中孕育自我風格,詮釋山河的雄奇壯麗。



個人行走山川的體驗,再加上天人合一的實踐,宏觀崇山峻嶺,崢嶸湧筍;微觀幽寂情懷,詩意畫境。或開或合,尺幅千里,無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余承堯的奇險石山,是對自然所孕育的複雜與豐富生命的禮讚。認為繪畫「對象是自然,老師也是自然」,其筆下的千巖競秀,無疑已能屹立於史冊巨帙之上。



范寬巨碑派般,山石結構與峰巒層次猶如雕刻般剛健明確,肌理可觸,與遠處色彩渲染的煙嵐互相映襯,而重重亂筆皴疊,展現山水的豐富厚實。


http://c.share.photo.xuite.net/chinesearts168/1c16ab8/17564376/953135584_m.jpg
《山水》

畫家用自創的「亂筆」皴法,運用短線和點進行描繪,再借排列間的疏密產生明暗變化,層層疊疊刻畫出長江沿岸不同的山水景致。


重彩山水,瑰麗繽紛

《青山綠水人家》

從五0至六0年代早期的摸索創造,到六0至七0年代中期臻至巔峰,完成多幅江山萬里奇險山石的巨畫,對自然所孕育的複雜與豐富生命的禮讚。


《青綠山水》

七○至八○年代 晚期,童真自然晚期作品水墨畫十分舒淡,從反覆堆疊的筆觸中解放出來,以較鬆散的墨點、線條一次完成,少有修改;彩墨則直觀如返老還童,用色鮮明而大膽。


《青綠山水》

余承堯畫中大膽賦彩,從樹木與丘陵蔓延的鮮明綠色基調到橙黃、朱紅、鈷藍的細密點綴,無疑是對青綠山水傳統的一種現代化轉譯。


《彩巒》

余承堯大量設色作品,用色相當濃麗,有時會企圖表現陽光在丘陵上的照耀感。這種飽和豔麗大膽的顏色,讓我想到西方的野獸派。



余承堯先生作品中的美感,絕對不是中國山水畫的美感,卻是從中國水墨畫的基礎,敏銳感受色彩自身的表現力,進而予以色彩獨立的表現空間。


《斜谷呈新翠》

世紀傳奇,《斜谷呈新翠》描繪現代建築一幅彩墨大畫,春谷重翠,碎錦般豔麗繽紛的色彩,描繪真正臺灣的主體性,展現了山水的另一番風貌。


http://www.artworld.tw/FCKeditor/images/images/0020(2).jpg
《灩之谷》

余承堯彩墨山水畫型態繁多,喜用紅、藍、黃、綠等原色是其最大特色。處理手法由淺絳至重彩點描,或作調合處理,或做色塊強烈對比。



隨類賦彩,多元素的統御組合,將其創作賦予多樣性的變化,一洗千古傳統國畫師承模仿的陳言,令觀者耳目一新,再三沉吟低迴詠嘆!


「乘化室」乘化仙去

《紫氣流山頭》

寒舍獨居,對話自然,舒捲從容。五日一石,十日一能成則成,不能成則不成」游於藝,無為的繪畫態度,正是莊子逍遙忘境。


《山水》
先生以「乘化室」齋號,融通天地,卻自謙「萬古凌霄一羽毛。 心靈昇華絕頂高峰俯大千,一湖春水碧波天。


《重彩山水》

流泉終極歸滄海,不肯回頭斷世緣。」回山望有情,流泉歸滄海,世緣猶未斷!享壽九五,乘化仙去。哲人已遠,然而美韻自然有,德音豈可疑?


歷史博物館甲子慶展「回山望有情-余承堯書畫展」
時間:2015/04/09 - 2015/07/19

一幅幅無法可尋的巍然山水大作,不假中國傳統水墨筆法、西方寫實主義,以自創的語彙,交疊出無皴之皴的巖石肌理、結構繁複氣勢磅礡的傳神畫作。



不廢江河萬里流,欣逢史博館慶,特展書畫,亂筆山水彩墨成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紫氣流山頭」,瑰麗在人間!


且聽絲弦調玉柱


余承堯寄情書畫之餘,晚年鑽研南管音樂的研究卓越,是中外藝術史上,少數詩書畫樂兼備、具開創性的重要藝術家。



南音,臺灣稱南管,流傳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一般認為源於中國歷史上幾度中原世族南遷攜傳的雅樂。



「 且聽絲弦調玉柱」,「 一詩一畫在燈前」。余承堯,以詩書涵養人格,以南管樂府薪傳文化,以繪畫憶寫行旅,成就現代文人新境界!



余承堯教授陳美娥南管樂理及史論,後收陳美娥為義女。一九八三年,陳美娥成立漢唐樂府,成為漢唐樂府掌門人,推廣南管研究與演出。



南音源承自中原漢唐,是最純正的、不受外族音樂影響的華夏正音。她將南音音樂和梨園戲的舞步動作相結合,創造出了古典復生般的新樂舞形式。



南音樂舞「復活」千年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源自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同名畫作,歌舞的形式呈現,讓一千年多前貴族歌舞昇平的夜生活,重現眼前。



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描繪「苟全生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的避世心態,展現南唐的艷麗。悠靜的南管古樂與梨園舞蹈,刻畫典雅場景,古畫躍然舞臺!



《艷歌行》演出分為《序樂》《簪花記》《艶歌行》《相思吟》《堂上樂》《滿堂春》六個章節,根據傳統梨園戲小旦婀娜嬌俏科步身段,描述佳人踏青嬉春之萬種風情。



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詩、書、畫、樂、舞的漢唐樂府《洛神賦》,悠緩莊重,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嶄新形式,藉由新媒體使舞者在水上翩翩起舞。



漢唐樂府,傳承華夏正聲,《洛神賦》、《儷人行》、《艷歌行》等深邃悠揚的南管樂樂曲,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流露思古幽情的文化雅境。


(2015年4月18日,6月27日,7月4日)

(以上圖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有觸及版權請通知本人刪除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