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大宅,歷史印記的古厝,傳播鹿港文化的據點......
一、丁家後院
鹿港盛景
滄海桑田,大宅的後門口,曾有鹿港溪直通出海口,
貨船隨潮汐快捷在此停泊迅速上下貨物,對渡泉州。
遙想當年過臺灣海峽對渡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蚶江港,
進士第看成就「一府二鹿三艋舺」美喻的鹿港盛景。
建築格局
(一)
「三坎三進二院」建築格局,前後門長度達七0公尺,
後院構築有二道門扇,以隘門做為自宅的防禦設施。
興建於清光緒年間,西元二000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二一0五年修復竣工,寬敞氣派的縣定古蹟開放參觀。
(二)
(三)
滄海桑田,丁家大宅在歲月更迭中,歷經一個世紀。
屋宅樣貌跨越前清日治朝代,融合不同的建築架構。
二、家族發展史
(一)
一跨入丁家,時光的錯覺裡,跌入古老的民族記憶,
不曾經歷的年代卻有千絲萬縷、紐帶相連共同情感。
光緒殿試三甲第四十八名金榜進士丁壽泉的進士宅,
兼具郊商士紳雙重身分,家族發展史為鹿港史縮影。
來到丁家宛如走入時光隧道,時間凝固在道光年間,
進入丁家古厝不只是鹿港記憶,也是臺灣集體記憶。
(二)
丁家子孫是回族後裔,祖先由洛陽輾轉遷福建泉州,
來臺始祖丁樸實,最初在鹿港定居從碼頭工人做起。
雜貨發展為船頭行,與大陸通商店號取名「協源」,
四子來臺省親繼承父業,將商號發展成為鹿港知名。
丁克家注重子弟教育,六子丁壽泉金榜題名中進士,
任教於白沙書院(今彰化孔廟旁),曾出書院院長。
興建大宅,即今日的丁家古厝,被稱為「進士第」,
移民社會遇到機會,經商創富,進而考取進士入仕。
丁家子孫三位校長,有醫師等,各行各業均有成就,
丁家家族昌盛,子孫繁衍,果真不負進士第的美名。
三、第三進正廳
祭祀空間
正廳為丁家的祭祀空間,就是現在稱的「神明廳」。
雕刻華麗的神明桌木頭是由大陸運進來的樟木製作。
正廳為丁家祭祀空間,兩旁木屏牆面「左字右畫」。
【註】
鹿港士紳蔡穀仁摹清陸潤庠滕王閣序及徐有韜墨跡。
建築品賞
在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欣賞百年建築結構之美。
寬敞氣派的宅第建築架構及雕造彩繪引人細細品味。
大宅宏偉,彩繪雕飾精美,其不同歷程色彩多樣化。
壽泉孫瑞彬為戰後鹿港首任鎮長,任省參議會議員,
迎娶辜顯榮女盛況空前,民俗文物館有丁家迎親圖。
左右廂房
第三進始構成四合院,左右廂房展示丁家歷史文物。
從現代走入歷史現場,讀萬卷書懷古不如親眼目睹。
四、第二進起居空間
照廳
丁家大宅第二進,書畫「照廳」為接待賓客的空間。
門廳兩旁木屏彩繪為鹿港彩繪匠師郭友梅珍貴的作品。
【註】
防禦設計有門閂和榫眼,下方地面設有「伏兔」栓桿。
泥塑作品
進入寶庫,丁家當時財力雄厚,建築傳承藝術風華。
第二進合院建築,丁家的起居空間,兩旁有泥塑作品。
【註】
圖案的製作方式,都是採用「泥土」,而非用交趾陶。
中埕
二三進構成四合院,照廳前有庭院與第二進門屋相連。
古厝忠實地呈現先民居家型態,丁家子孫默默守護著。
【註】丁家大宅地磚,分別有菱形與長型磁磚兩種排列方式,
前者「歡迎入廳」,後者主人帶領,不可擅自進入。
五、第一進洋樓
穿越古厝
丁宅空間及構造均較為繁複,前後具有不同的形式,
重檐深院的門扇,可窺見三坎三落二院的建築格局。
洋房樓井
前棟的古厝已在日治時期改建為洗石子二層樓洋房,
洋房內部設有樓井,做為房舍內部採光與通風之用。
大宅以線性方式串連,左側有狹窄的樓梯可上二樓,
進門樓梯早期不見天街還在時閨女只能在樓上活動。
街屋店面
街屋建築一間店面稱為「一坎」,一進為「一落」,
三坎三進二院長深街屋的建築,古厝街屋格局完整。
建築臨鹿港不見天街的另一側原為做生意用的瓦房,
當時貿易盛況「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
昭和時不見天街軒棚、瓦店第一落石獅子悉數拆除,
建鋼筋混凝土洗石子仿洋式牌樓面,線條簡潔平實。
從後院一路穿過大廳、長廊、中庭、門廳到中山路,
從丁家後院直通中山路,再去隔鄰辜家文物館參觀。
(2024年5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