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地尋根,走進漳州古街,歷史長廊,錦繡華章,古城核心區的臺灣路、香港路,漳州商業繁華地段,歷史文化遺存......
漳州古街
走進漳州古街,白石板路慢慢悠悠清脆的敲擊聲,紅磚兩層小樓街道喧鬧聲,似曾相似的情調,浮現沉澱的戀戀懷舊。
海濱鄒魯,漳州古街區位於市衙舊址中山公園南門外,今稱廈門的漳州歷史名城 ,是閩臺文化的發祥地,牽動原鄉人情脈。
走進漳州古街,白石板路慢慢悠悠清脆的敲擊聲,紅磚兩層小樓街道喧鬧聲,似曾相似的情調,浮現沉澱的戀戀懷舊。
長街綿延,緊密的店舖,舖砌了一段歲月故事,悠長的古街通往久遠的歷史,沿著香港路明代石坊彷彿就踏入了明清古韻。
【註】明清古街在臺灣路、香港路一帶,因早年漳州人到臺灣香港謀生的特別多而得名,今屬於唐宋歷史文化保護區。
古街區房屋相連,騎樓式的南洋風格長廊相通,自女皇則天敕建漳州郡,築城形制街道格局,迄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
【註】明清古街在臺灣路、香港路一帶,因早年漳州人到臺灣香港謀生的特別多而得名,今屬於唐宋歷史文化保護區。
明清時期此地商旅密集,盛極一時,至清末民國年間,老街成為漳州的商業中心,繁華昌盛程度在當時福建可謂首屈一指。
【註】古街石坊有香港路「尚書探花坊」、「三進宰貳坊」雙門頂明石坊;新華東路「勇士簡易坊」、「閩越雄聲坊」清石坊。
【註】古街石坊有香港路「尚書探花坊」、「三進宰貳坊」雙門頂明石坊;新華東路「勇士簡易坊」、「閩越雄聲坊」清石坊。
臺灣路
【註】日據時代,不願當次殖民的臺灣和澎湖人跨海來此,因為古街相似家鄉,引發思鄉之情,就把這裡稱作「臺灣路」。
西段則是閩南特色民居,呈現一派隋唐遺風,除了泥塑紅磚,門窗、地板、屋頂採用木材,正是街巷老房子的特點。
斑駁陸離的古建築,見證著漳州這座閩南古城的滄海桑田,也散發著匯聚中原文化、閩南文化、海洋文化的璀璨光華。
老商號古雅質樸,門匾至今留存「洋行」、「商會」的字樣,見證老街過往商貿繁榮的文化印記,也反映慢生活的需求。
文廟
原建築還有「欞星門」、「明倫堂」,是漳州城內最大古建築群,「泮池」遵循修舊如舊,風景重現世人面前,延續儒學文化。
一座宋代遺存,中國四大孔廟之一,南宋建炎年間,孔子後裔避兵入漳居此,當時府學設於此,凝固了歷史,也傳承了文風。
儀門、戟門、丹墀、東西兩廡及敬一亭都在,「大成殿」是明代木結構建築,融入了北方建築元素,柱礎千年以來從未更換。
「大成殿」建於石臺座上,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前一間為廊,重簷歇山頂,殿身為擡樑式構架,衍樑則為斗栱結構。
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文廟緬懷祭祀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至孔廟,仰之彌高,見賢懷古思齊。
暮色鄉情
古街凝固了歷史,建築無處不露時間痕跡,歷史長廊至今仍保留當時街道格局和民居特色,信步徐行咀嚼,讀出箇中底蘊。
凹凸的青石板路面建築裡,住著和臺灣一樣血緣的居民,說著一樣的閩南語言、吃著一樣的飲食、傳承一樣的民風民俗。
暮色鄉情
腳下的青石板與閩南風格的騎樓,南洋風格老字號商鋪與古民居交相輝映,百年老店、老行當、老手藝在這裡堅守傳承。
徘徊古今之間,歷史與現實交錯,樓民居住、樓下商鋪,首飾金行、成衣鐘錶......老字號招牌,百多年過去了,古韻猶存。
暮年暮色,歲月漸老,鄉情不已!漳州,臺閩歷史文化之鄉,浮光掠影一瞥,底蘊裡還有更多豐富寶藏有待細細發掘。
深深閩南地,濃濃漳州情,踏入漳州古街,距離廈門不遠的故鄉雲霄,鄉情讓我浮現鄉愁,街燈盞盞亮了,心裡燈火燦爛......
(2018年12月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