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大溪紀行(七)走讀大溪藝文》

走讀大溪,藝文之旅迴轉舊時光韻味,細細品味,悠然時光,沿途四連棟、武德殿、藝文之家、大溪公園都是故事......


四連棟


 

走訪大溪,處處流露歷史縮影,兩百年來木器業在此紮根,大溪堪稱臺灣木器產業重鎮,「四連棟」重現昔日風華。




博物館展廳一覽大溪文化歷史,一九一九年「大溪街」為日本殖民理番的重要據點,歷史樣式的建築,過往繁華見證。




結合日據時代背景,東洋畫壇麒麟兒承襲傳統文人畫,花卉蟲鳥的南國風土,大溪風情留存出身在地的呂鐵州作品。




老房子有了新的生命,四連棟屬於大溪警察宿舍群,木造日式外觀內展木藝為主軸的在地藝術,重現大溪木藝風華。





鎮館之寶福壽太師椅,使用榫接法的繪製圖樣,切割輪廓浮雕,最後再用砂紙磨光,雕刻精緻,展現美麗木質紋理。




四連棟定位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展館,以「大溪人的生活與歷史」為題,在歷史的架構下,結合在地人的生命記憶。


武德殿



大溪武德殿落成於西元一九三五年,日據時代實行軍國主義,提倡武士道精神,各地廣設習武場所,也就是武德殿。





歇山頂,兩側破風木懸魚,屋脊鴟尾,日據時代警察修練柔道、 劍道場域,戰後作為憲兵隊駐館,登錄為歷史建築。




二0一五年轉型成為木博館舍,展現大溪木藝及常民文化,讓連接四連棟的武德殿成為又一個訴說大溪人故事的基地。


壹號館



武德殿往前是一九二0年興建,曾作為大溪國小校長的日式宿舍,是大溪博物館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館舍名為「壹號館」。




宿舍歷經八任日籍校長,光復後大溪初中英文老師陳茂林家族居住,夫人教授裁縫技藝,掛有「溪光縫紉補習班」匾。




庭院兩棵年代久遠老樹,屋前一座木藝雕花椅,日式高架平房保留了木材構造,如今歷史建築轉身為「生態博物館」。




重新修繕館舍,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推出「木藝產業」和「常民生活」核心主題,家具工藝之美顯見大溪木藝精湛。




歐風長老會是大溪人的共同回憶,串連歷史街屋,結合在地社群,保存文化資產,整個大溪打造成一座人文博物館。


中正公園



老街盡頭是百年歷史的大溪第一座公園 ─ 中正公園,閱讀大正時代,全臺僅存的唐風相撲亭,石燈籠、參拜等古蹟。




伴隨著檜木香氣,公園中央的大溪相撲場,矗立了一座原木搭建的唐風涼亭,風格古樸的構想出自於在地木工師傅。




實心檜木打造的樑柱未見任何鋼釘,頗具流線感的屋頂以黑銅瓦層層包覆,日式的懷舊感引人想像昔日的相撲盛況。




園內留有日據時代大溪神社遺址,園區包括了日治時代的建築「公會堂」及「蔣公行館」,穿越公園進入藝文之家。




看得見的歷史標誌,看不見的是風起雲湧!大溪公園銅像廣場以蔣介石騎馬英姿為主景,北伐、抗日氣勢渾然天成。


公會堂



公園角部有大溪公會堂建成於一九二一年,作為民眾集會典禮中心,曾為日本皇太子裕仁派侍從官巡視時休憩場所。




一九三二年主體建築改成洋風式樣,外牆採用紅磚與白色水平灰泥帶裝飾,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辰野式」風格。




公會堂有著社會教育、公眾利用的意義,活化再利用的定位扣合著「公共化」,重新開館的公會堂成為「木家具館」。




首檔以「木職人的幸福提案」為主題,透過策展,展現大溪悠久精湛的木藝,表現出符合當代生活需求的新面貌。




原大溪公會堂部分做為展覽、集會、招待與座談的多用途空間,一旁原總統行館部分則作為木藝文創展示空間使用。





一和一洋,公會堂旁目前稱大溪藝文之家的蔣公行館一九五0年改建成磚造平房,屋頂鋪以文化瓦,室內加設壁爐。




作為來臺的首座行館,壁爐是宋美齡裝置最輝煌的陳設,其它室內的家具都成為過去的影子,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原建於一九三二年,為日治時代公會堂的寢室與廚房,如今為藝術展館,歐風壁爐可見曾經是蔣公行館的歷史痕跡。




當政治慢慢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文化仍然繼續,曾經的歷史空間是否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供後人憑弔懷舊呢?





如今行館變身成為「木生活館」,展示、媒合地方產業,推動木藝產業,讓民眾親身體驗木藝作品與生活相融之美。





坐在白牆藍窗的行館走廊長椅上,我不知是來得及時,趕上嶄新開幕首展,還是來遲了,不及親見原來的歷史面貌


木生活館



眼前展品是多采多姿的木與石的對話,讓人悠然有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的天地自然,存藏於生命旅途不同階段記憶。




透過木與石的對話,看見樹木的無限可能,各種藝術形式的石頭點綴呼應木作,五感沐浴在木作家具的自然氛圍中。





藍色門窗外日影斜照,穿透濃郁的樹蔭,日光在此移動腳步,走廊盡頭,原來還留有一間蔣公書房,展出各式文物。





撤出文物的空間佈展英國藝術家貝馬丁作品,探討生命輪迴死亡和再生,靈感來自常見的種子、貝殼、化石和果實。




將大自然間的線條和形態的本質展現出來,創作出令人感到既熟悉卻不具象的作品,創作生命最原始和最終的探究。




最終厚實的金屬鏽蝕了!時間的痕跡,刻在蔣公行館專屬家用烤箱上,成為唯一讓人憑弔的,屬於哪個時代的歷史。




民眾捐獻的底座撤走了,只剩下蔣公銅像孤獨地矗立在原始的蔣公行館旁,遠眺大漢溪,神似故鄉奉化溪口的小鎮。


大溪橋



滔滔歷史涓涓地在此流淌,居高臨下欣賞大溪橋橫跨大漢溪的壯麗地景,兩岸建築訴說著大溪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




黃昏時分穿越過巴洛克式的浮雕拱門,灰白色的雕花與老街街景風格相互輝映,百年前「崁津歸帆」就是這個時刻。




跨越大溪橋,串聯大漢溪兩岸通橋來到老街,在此新的綠色文化觀光帶上,靜看臺灣傳統建築、百年小鎮藝文之美。


(2020年6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