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跟著打狗首任領事史溫侯的腳步去旅行,到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古蹟聽高雄港前世今生的故事......
一、英國領事館
船哨頭街景
哨船頭碼頭蠟像,領事夫人出門場景,搬貨工人辛勤工作,賣粿及糕點的小販栩栩如生,叫賣聲如在耳邊。
領事館建築
英國國徽,盾面金獅紅獅豎琴分別象徵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兩側獅子和獨角獸代表英格蘭蘇格蘭。
【註】
盾徽周圍圈飾古法語寫著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懷邪念者蒙羞)。圈飾是嘉德勳章的吊襪帶。下端懸飾帶法文寫著Dieu et mon droit(我權天授)。盾徽上為頭盔、都鐸王冠或是聖愛德華王冠獅子。
建築內部
清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天津條約,及十年北京條約簽訂之後,臺灣被迫逐步開放通商口岸,打狗為其中之一。
【註】
打狗起源是平埔族西拉雅族分支馬卡道族,稱呼高雄為「takao」,漢譯為「打狗」,音近日文發音「高雄」。
一八六九年設立的臺灣關地界碑,是打狗設關開港時期的重要文物,界碑,道出租界領事館這風霜的過往。
英方為拓展對臺貿易的經濟利益,於打狗設置領事館,功能為保僑、商務、行使領事裁判權及地方交涉等。
【註】打狗英國領事館內蠟像,呈現英國領事吉必勳與清官興泉永道曾憲得的交涉,兩人中間有翻譯人員。
各國船舶須到洋行倉庫聚集地領事館及海關處理事宜,辦公處面對港口與海關緊鄰,方便業務及商業貿易。
二、登山古道
後花園
辦公處位於山下,面對港口與臺灣關緊鄰,方便領事業務與商業貿易,與官邸之間開闢一條小徑上下連結。
由山下領事辦公室沿著古道蜿蜒漫步行至山上領事官邸,彷彿步入了打狗英國領事館身世之謎的時光旅程。
領事館後方彷彿是寬敞的後花園,而往前方走則通往山丘上的官邸。當時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
馬雅各看診場景,英籍傳教士馬雅各行醫傳教眼科,綁辮子的是清朝人,黝黑包頭的則是馬卡道平埔族人。
一八六六年立足旗後,山腰處興建禮拜堂及醫館,啟用的西式醫館「旗後醫館」,是臺灣第一座西式醫館。
一八六六年立足旗後,山腰處興建禮拜堂及醫館,啟用的西式醫館「旗後醫館」,是臺灣第一座西式醫館。
登山古道
登山古道兩旁自然生態豐富,環境清幽,在古道中段,蠟像,呈現首任英國領事史溫侯觀察臺灣獼猴風貌。
史溫侯對英國在臺領事的事務,有開創性的功勞,最著名的不只是外交事業,還有生物學家的身分和足跡。
在臺灣的公務之餘,時常到各處採集各種新的物種,臺灣獼猴被國際證實為臺灣特有種就是他的貢獻之一。
【註】
史溫侯採集各種新物種,對於臺灣生物貢獻極大,《臺灣的哺乳類》文,系統整理臺灣哺乳類
,包括獼猴。
往東望,整個高雄港區的壯麗景觀一覽無遺,高雄85大樓、夢時代摩天輪,形成一幅熱鬧繽紛的現代畫作。
登山步道乃領事館於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修築的階梯古道,連通英國領事館與山丘上的領事官邸。
領事館與官邸之間建的相通石階,整合為文化園區,為臺灣唯一完整呈現領事館、官邸、古道之古蹟群落。
長度約二00公尺,以花崗石、硓咕石、紅磚等鋪設的登山古道,成為見證打狗港發展的歷史軸線的故事線。
三、領事官邸
歷史場景
官邸位於基地離水面卅公尺的小丘,東西南側緊臨陡峭懸崖,北側連接鼓山,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
領事館曾作為水產試驗所,海巡署設立港口安檢所,阻隔了從官邸經古道達辦公室,連通港灣的歷史脈絡。
山丘上的領事館官邸,是領事居所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域,重修後成為高雄文化觀光園區,重現歷史場景。
看英國領事館英式紅磚圓拱建築的風情萬種,透過史溫侯的西方之眼,揭開一場海路雙拼的文化知識饗宴。
官邸內部
穿越風,迎著光,眺望遠山,過海岸,全臺唯一聽見海洋心跳聲的藝術文化園區懷舊之旅,進入領事官邸。
在海路交會,時光交錯處,跟著英國領事館首任領事史溫侯的腳步,還原歷史文化古蹟,高雄港時空記憶。
歷經百年風霜的領事館官邸內,規劃為高雄史蹟文物館,設有港景廳、海景廳、高雄廳,展示昔日的發展。
金龜子號,搭載昔日英國駐臺首任領事的木造砲艇;與十九世紀華人的主要船運中式帆船,也往返於兩岸。
「世紀之眼:高雄港時空記憶」,結合模型、老地圖、史料研究,感受高雄港開港一百多年來豐富的故事。
高雄港開港初期商貿發展的見證,天津條約打狗開港,英國領事館的設置,象徵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
古蹟活化
領事館及官邸均建於西元一八七九年,馬關條約臺灣割讓日本,官邸改為海洋觀測所,以及氣象局測候所。
二00四年高市文化局委外整修及經營管理,古蹟活化再利用,屢經更迭,引進古典玫瑰園經典英式下午茶。
歷經塵封與滄桑,懷舊園區新體驗,古典玫瑰園英式下午茶,彷彿維多利亞時代英倫風華,充滿藝術氣息。
結合哨船頭歷史場域,將打狗英國領事館古蹟場域延伸至港邊,開闊的景觀視野,民眾可在岸邊悠閒漫步。
【註】
英人設計,外牆半圓拱呈現連續性的美感,特殊的花欄、石雕和圓拱都是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的特色之處。
迴廊不僅是一種空間,拱更是一種造型語彙,建築記錄了當時的形式,見證了臺灣殖民地建築風格的變遷。
(2020年10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