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天母水管古道行》

天母水管路,懷舊古道情,七星山系的天母水管步道,歷史久遠......


天母古道



歡迎蒞臨天母里,天母地區最北側之里,位於臺北盆地北側山腳處。




天母古道,位在紗帽山南邊的鞍部,穿越士林華岡地區的西北山坡。




近文化大學,屬於早年魚路古道後段,涵蓋華岡至天母間數條步道。




仰德大道開通前,做為便道的古道曾是金山與天母間重要連絡要道。




夾峙山間林蔭的親山步道,涼爽舒適,是遊人如織的熱門登山路線。




飲水思源,天母水管路在陽明山華岡與天母之間,終點為文化大學。


步道起登



上山昂步,石階為梯,上路,準備接受一千級階梯的好和體能訓練。




雖然古道名親山步道,實際挑戰級步道,單程可消耗熱量五百大卡。




步道開始是陡峭石階路,之後轉為平坦,到接近終點時,又是石階。




石階上一對公雞、母雞和一群小雞的石雕像,意味著齊「家」安康。




齊家安康,天母起飛!在臺語諧音「家」吉祥的全家福象徵中上路。




自登山口出發,得先經過上千級石階考驗,作為進入山林前的暖身。


古厝大樹



老宅前面樹形優美的三棵樟樹、楓香、與鳳凰木,有如三棵迎賓樹。




沿途築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植物,歷史久遠,更見茂盛而繁多。




天母山上人家,早期的紅磚平房,訴說著歲月的變遷,時光的流轉。




一路前行,整條古道都是上坡,步道旁林蔭茂盛,夏日無日曬之苦。




中間一小段平緩的步道,只是讓我們喘口氣,接著又是一連串階梯。




加油吧!好漢們,爬上這千級石階的挑戰,才能真正享受山林之美。


幽徑疊翠



古道是水源地、保安林區,周邊都受到完好的保護,植物種類豐富。




沿途逐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指標植物,其間的植物達三百餘種。




徜徉蓊鬱的水源保護林,體驗自然寧靜,了解古道的文化歷史面貌。




登上石階,跟著先民的足跡走入山林,水管古道尋找先民走過的路。




步步上階,水管古道彷彿是朝山之路,禮讚自然人文,和古老石厝。




密林石砌的老厝高聳在石階上方,寒來暑往,不知屹立了多少時光?


石階緣起



芳草鋪地,老厝的石壁,側牆踩出了條小徑,繼續剛才的石階陡坡。




這裡是中山北路七段,山坡水管道,一路石階,難得來到舒緩平地。




右道續行,階梯路原是農戶用路的石塊小路,聯通上方的水管步道。




繼續爬階,路段早期是水源重地,直到翡翠水庫完工供水後才解禁。




石階全程原是泥土石塊小路,市府提倡休閒,鄰長發起,闢建步道。




居民捐地出力,利用農閒歷經三年,完成這條平整易行的石階步道。


黑色水管



步道分為兩部分,入口意象,古厝、大樟樹、龍眼樹、黑色大水管。




親山廊道的天母步道總長約二點六公里,步道旁大水管為網美景點。




循著草山水道系統,探尋大水管的奧秘,水利建築見證當時重要性。




水管路的地景,係為接引第三水源地泉水到天母、士林一帶所闢建。




一九三0年間水管上陸續鋪設石板和水泥作為保護,水管路因此形成。




沿著黑色大水管,走上古道的人們,自此開啟一段飲水思源的旅程。


自在涼亭



水道水,潺潺流,耳邊鳥叫蟲鳴中聽到黑色大水管內的潺潺流水聲。




圳溝石頭堆砌引導山泉流下的水溝,彷彿是昔日藉水管引水的縮影。




繼續步道前段坡路,沿線已不見大水管,後段水管就埋在步道底下。




昔日輸水管美軍轟炸時,曾以樹枝掩蓋,雜草樹根從中為當時僅存。




石階步道到此是上坡終點,自在亭供登山歇息之處,瞭望臺北景觀。




到涼亭,終於爬了一千多階了,前方一路平坦,朝向文化大學方向。


往調整井



 離開大涼亭後,左轉進入一條平坦、陰涼沿著山腰闢建的環山步道。




往運送湧泉重要角色的調整井,完成於昭和四年,西元一九二九年。




隱藏於森林中的小石屋,扮演集水、調整水位和減壓的「調整井」。




從水管路盡頭「陽明湧泉」取得水,儲集後由黑色配送水管往下衝。




由標高三百公尺處水管,一鼓作氣送達標高九0公尺的三角埔發電廠。




供應臺北市區,但供水功能在民國七十六年翡翠水庫完成後被取代。


遇見獼猴



享受自然,過了調整井之後山勢漸緩,沿途是平坦好走的林蔭步道。




水管路古道是多樣森林形態之林,享濃蔭蔽地之處,常有猴群出現。




茂密森林地有泉水源,利於猴群繁居,林間步道欣然遇見臺灣獼猴!




當年保安林地,有原始林相,離水管路一百公尺處,有保安林界柱。




連接南橫溪上游松溪的第三淨水廠與三角埔發電所,林蔭怡然豐茂。




海拔雖僅三百公尺,卻有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闊葉林等不同生態。


飲水思源



三角埔發電所,昔日禁區,陽明山通往天母之路屬於魚路古道支線。




道路當年爆破技術開山完成,工程範圍內,大部分猴洞庄居民遷徙。

【註】大屯火山爆發之熔岩構成安山岩,藻類地衣著色,石壁斑斕。




離發電所二0九公尺高處,開闢有一點六公里的引水設置,是水管路。




天母水管路古道在內猴洞路與番婆林路之間,古道路面下是引水溝。




此段引水管道係埋置地下,鋪上泥土碎石礫,形成了一條林間步道。




管路成為臺北休閒步道,登山健行,飲水思源,感念先人開荒引水。


漫步林間



漫步林間小徑,沿途林木蔽日,夏日健行平坦山路,倍覺舒適涼爽。




寒濕的新北市冬季,只聽見北風在溪谷中呼嘯,但不覺有刺骨寒風。




林蔭坦途駐足觀景,站在中途涼亭旁回望,天母市區已然在山腳下。




眺望天母北投轉換至山林溪谷,山間梯田與裊裊煙霧如詩畫的美景。




寬闊平坦的泥土路,漫步在其間,宛如走二子坪步道般的舒適自在。




在如履平地的步道加快腳步,累了,中途和盡頭有涼亭可以歇歇腳。


步道終點



三角埔發電廠水管步道,為巡山護管之用,部分路段併入天母古道。




沿著大水管構築,潺潺溪水、原始林相,步行其間,倍覺涼爽舒適。




懷舊情,古道沿途會經過舊時的三角埔發電廠、第三淨水場等設施。




水利建築,儘管已功成身退,依然見證了水道昔日歷史與今日變遷。




位於華崗西北面,鄰近文化大學,天母水管古道成為人氣健行步道。




終點為文化大學,在餐廳用餐,校園內曉峰圖書館旁搭乘公車返回。


(2021年12月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