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水管路,懷舊古道情,上山昂步,林蔭豐茂中往華岡文化大學......
上山昂步
七星山系的天母古道,歷史久遠,穿越士林華岡,終點為文化大學。
仰德大道開通前,做為便道的古道曾是金山與天母間重要連絡要道。
夾峙山間林蔭的親山步道,涼爽舒適,是遊人如織的熱門登山路線。
上山昂步,石階為梯,上路,準備接受一千級階梯的好和體能訓練。
迎賓樹
石階上一對公雞、母雞和一群小雞的石雕像,意味著齊「家」安康。
通往陽明山上的步道,登山口位置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最尾端。
步道分為兩部分,入口意象,古厝、大樟樹、龍眼樹、黑色大水管。
天母山上人家,早期的紅磚平房,訴說著歲月的變遷,時光的流轉。
山間翠綠
天母古道,懷有歷史歲月的洗滌,山間翠綠,散發著幽靜自然之美。
自登山口出發,得先經過上千級石階考驗,作為進入山林前的暖身。
步道開始是陡峭石階路,之後轉為平坦,到接近終點時,又是石階。
一路前行,整條古道都是上坡,步道旁林蔭茂盛,夏日無日曬之苦。
沿途築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植物,歷史久遠,更見茂盛而繁多。
幽徑疊翠
沿途逐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指標植物,其間的植物達三百餘種。
芳草鋪地,老厝的石壁,側牆踩出了條小徑,繼續剛才的石階陡坡。
石階緣起
石階續行,階梯路原是農戶用路的石塊小路,聯通上方的水管步道。
石階全程原是泥土石塊小路,市府提倡休閒,鄰長發起,闢建步道。
居民捐地出力,利用農閒歷經三年,完成這條平整易行的石階步道。
中間一小段平緩的步道,只是讓我們喘口氣,接著又是一連串階梯。
水源重地
繼續爬階,路段早期是水源重地,直到翡翠水庫完工供水後才解禁。
天母古道為日治時期修築自來水道,鋪設水管所築,又稱:水管路。
開闢的運水路,將陽明山湧泉供應至天母地區,並於沿途設置便道。
天母通往陽明山之山徑,如今已成為臺北一條老少咸宜的親民步道。
行走在沿山壁開鑿的山徑,飲水思源,感懷百年歷史的水管路步道。
網美水管
親山廊道的天母步道總長約二點六公里,步道旁大水管為網美景點。
循著草山水道系統,探尋大水管的奧秘,水利建築見證當時重要性。
沿著黑色大水管,走上古道的人們,自此開啟一段飲水思源的旅程。
自在涼亭
水道水,潺潺流,耳邊鳥叫蟲鳴中聽到黑色大水管內的潺潺流水聲。
圳溝石頭堆砌引導山泉流下的水溝,彷彿是昔日藉水管引水的縮影。
繼續步道前段坡路,沿線已不見大水管,後段水管就埋在步道底下。
【註】
昔日輸水管美軍轟炸時,曾以樹枝掩蓋,雜草樹根從中為當時僅存。
石階步道到此是上坡終點,自在亭供登山歇息之處,瞭望臺北景觀。
到涼亭,終於爬了一千多階了,前方一路平坦,朝向文化大學方向。
朝山之路
往文化大學方向,路徑平坦易行,密林夾道,沿途須留意獼猴出沒。
徜徉蓊鬱的水源保護林,體驗自然寧靜,了解古道的文化歷史面貌。
當年保安林地,有原始林相,離水管路一百公尺處,有保安林界柱。
飲水思源
三角埔發電所,昔日禁區,陽明山通往天母之路屬於魚路古道支線。
天母水管路古道在內猴洞路與番婆林路之間,古道路面下是引水溝。
此段引水管道係埋置地下,鋪上泥土碎石礫,形成了一條林間步道。
管路成為臺北休閒步道,登山健行,飲水思源,感念先人開荒引水。
三角埔發電廠
繼續前行,跟著先民的足跡走入山林,水管古道尋找先民走過的路。
沿著大水管構築,潺潺溪水、原始林相,步行其間,倍覺涼爽舒適。
懷舊情,古道沿途會經過舊時的三角埔發電廠、第三淨水場等設施。
三角埔發電廠水管步道,為巡山護管之用,部分路段併入天母古道。
水利建築,儘管已功成身退,依然見證了水道昔日歷史與今日變遷。
往文化大學
走出天母水管古道石階,豁然開朗,往文化大學華岡路,草木茂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