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漫遊,林之助紀念館,春光明媚,來一趟柳川散步的看展小旅行......
一、林之助紀念館
歷史建築
(一)
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外側、柳川西路旁,悠然佇立著一棟日式木造建築。
日式木造建築的畫室內正展出《柳川印記》,與莊明中筆下的柳川風景。
(二)
前身為臺中師範學校附屬之教師宿舍,為擔任教授的林之助故居兼畫室。
1946年到2006年,作為林之助宿舍及教學場所,中市文化資產紀念建築。
記錄了林之助一生之創作與歷程的故居,同時見證柳川沿岸都市的發展。
(三)
歷史建築林之助紀念館興建於一九二八年,日治時期木造宿舍典型建築。
木造雙併宿舍典型建築,西側建築仍維持日治宿舍(官舍)格局與特色。
(四)
建築由東側林之助畫室及西側建築構成,空間有所變更,呈現特有風格。
畫室暨西側建築之建築面積約為廿坪左右,空間規模為玄關二疊、座敷,
八疊、次之間六疊、茶之間六疊,並設有炊事場、踏込、浴廁及便所等。
緣側糊上薄和紙的格子門,打開後竹籬笆圍繞的後院翠綠樹影一覽無遺。
後院的烏柏、樟樹與前庭的楊桃樹、白玉蘭、印度橡膠、楠木至今繁茂。
二、竹籬笆的畫室
竹籬笆圍牆
林之助在竹籬笆內,以自己的風格塑造居家空間,竹籬笆畫室美感基地。
林蔭間木造日式建築與綠意交織出小小的庭院空間,感受悠然禪風意境。
觀察寫生
庭院簡潔乾淨,屋前空地種有應時草花,側邊以竹籬笆為牆與鄰屋相隔。
【註】
三、常設展廳
展廳通道
進入林之助紀念館充滿美學的空間,紀念館像畫廊似的展示大師的作品。
堅持膠彩畫傳授畫塾的宿舍,春風化雨,傳承了臺灣膠彩畫的歷史風潮。
獲選府展第一名總督賞的的《好日》,以線條與色彩美妙地描寫實體感。
【註】
鎮館之寶,林以家人為題材,表現人世間親情的作品《母子》《好日》。
獲得「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 ,奠定其畫壇地位。
走廊通道展出林之助複製畫作、舊時家具、膠彩顏料及書信等相關文物。
《朝涼》登上帝展舞臺
當時帝展第四屆,正逢慶祝開國,稱為「紀元兩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
【註】
人生很長,一時風一時船,不同的時候總是有不同的風吹,有起伏跌宕。
「明天有明天的風吹」林之助喜愛的一句話,也是他熱愛的膠彩畫興衰。
年輕時登上繪畫舞臺,一度遭到畫壇政爭波及,後來重新推動膠彩復興。
林之助與他所熱愛的膠彩畫興衰,其實也是一場「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登上帝展舞臺,由於是重要日方官展,這幅作品就掛在展場最顯眼位置。
創作背景是林之助剛訂婚時想透過繪畫來表達對未婚妻的朝思暮想與愛。
紫色搭配和服女子白羊象徵畫家自己,讓這幅想像之作有了無限的生命。
花鳥畫尤其出色
《喜春》
林之助一生都在畫圖,與畫筆紙墨為伍,他的花鳥畫尤其出色,他曾說:
「當我們悲傷時,花鳥帶給我們安慰,並且鼓勵我們;
當我們歡樂時,花鳥看起來就像與我們同樂一般。」
《曉春》
《富麗》
他在前後院栽種了果樹、蒔花養卉,吸引綠繡眼、麻雀、白頭翁來庭園。
《春華》
「老師喜歡畫鳥,所以也會養鳥,甚至為了畫孔雀,還真的養了孔雀。」
藝術教育的推廣育成
暱稱是「竹籬笆畫室」的紀念館,館內保存了昔日的客廳、工作室擺設。
空間充滿人文藝術氣息,徜徉於和室雅緻的氛圍,靜靜地欣賞展覽作品。
畫筆下的日常
《囍日》
一簾隨風飄揚紅布,總鋪師和家人各自忙碌,樸實親切地表現時代氛圍。
《後巷》
柳川堤岸的木板屋,水管、衣物、鴨子、老奶奶,刻苦人家的日常生活。
冬日陽光,柳川河岸人家阿嬤抱孫餵食雞隻,巧喻親情溫馨鄉土的暖冬。
膠彩之父林之助
作為畫室的一整面牆是亮點,玻璃罐各色膠彩顏料,按顏色整齊的排放。
書桌上當年使用的畫筆,熬煮膠質的鍋子都完整地保留,彷彿大師仍在。
從一旁的畫架上取下放在桌上的一幅生前未完成的畫作,彷彿時空凝結。
四、和室展廳
和室展廳,世代對話展「柳川印記,林之助與莊明中筆下的柳川風景」。
柳川今昔
日治時期臺中,原是以日本京都為藍圖所規劃建造,因巷道方正如棋盤。
當時柳川與綠川嫵媚的風景,二條綠水之間街區素有「小京都」之美名。
柳川陋屋
1987年拆除,拆除前還引發過抗爭,為解嚴後臺中市的第一場社運抗爭。
柳川印記,跨世代聯展
展覽的林之助1950~1980年代,以柳川周邊風貌創作的膠彩複製畫作品。
《柳川》
莊明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所主任,素描附近的柳川。
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西畫創作組碩士,北京中央美院油畫創作博士研究。
世代對話,莊明中1980年代,以柳川吊腳樓風景為主題的油畫水彩作品。
畫家林之助和莊明中,描繪那封存在記憶時空,柳川的歷史印記與風貌。
《暮色歸巢》
透過二位畫家對生活周遭環境的關照與描繪,觀看地景另一種建築之美。
五、柳川與時光共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