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時光漫遊(十一)柳川印記林之助畫室》

時光漫遊,林之助紀念館,春光明媚,來一趟柳川散步的看展小旅行......

 
一、林之助紀念館

歷史建築

(一)



春光明媚,柳川散策,來一趟柳川時光漫遊的賞日治建築,看展小旅行。




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外側、柳川西路旁,悠然佇立著一棟日式木造建築。




日式木造建築的畫室內正展出《柳川印記》,與莊明中筆下的柳川風景。


(二)



前身為臺中師範學校附屬之教師宿舍,為擔任教授的林之助故居兼畫室。




1946年到2006年,作為林之助宿舍及教學場所,中市文化資產紀念建築。




記錄了林之助一生之創作與歷程的故居,同時見證柳川沿岸都市的發展。


(三)



歷史建築林之助紀念館興建於一九二八年,日治時期木造宿舍典型建築。




林之助畫室,典型日式木造平房公配宿舍,採木造雨淋板構造方式建築。




牆體屬編竹夾泥真壁式牆體,屋架為木造和小屋,屋頂並為二坡水形式。




木造雙併宿舍典型建築,西側建築仍維持日治宿舍(官舍)格局與特色。


(四)



建築由東側林之助畫室及西側建築構成,空間有所變更,呈現特有風格。




畫室暨西側建築之建築面積約為廿坪左右,空間規模為玄關二疊、座敷,




八疊、次之間六疊、茶之間六疊,並設有炊事場、踏込、浴廁及便所等。




緣側糊上薄和紙的格子門,打開後竹籬笆圍繞的後院翠綠樹影一覽無遺。




後院的烏柏、樟樹與前庭的楊桃樹、白玉蘭、印度橡膠、楠木至今繁茂。


二、竹籬笆的畫室

竹籬笆圍牆



林之助在竹籬笆內,以自己的風格塑造居家空間,竹籬笆畫室美感基地。




林蔭間木造日式建築與綠意交織出小小的庭院空間,感受悠然禪風意境。




林之助宿舍外圍為竹籬笆圍牆,學生們於是將之暱稱為「竹籬笆畫室」。


觀察寫生



庭院簡潔乾淨,屋前空地種有應時草花,側邊以竹籬笆為牆與鄰屋相隔。

【註】
房舍圍牆曾經是竹籬笆,鐵欄杆的圖樣取自林之助設計的天花板的符碼。




紀念館的前院林之助親自打造的庭園造景,花為庭院增加了美麗的風采。 




「畫室打開可看外面,老師畫畫都是寫生,前院花臺就是為寫生用的。」




庭園的盆栽種上他喜歡的花卉,一面欣賞花的優雅,一面進行觀察寫生。


三、常設展廳

展廳通道



進入林之助紀念館充滿美學的空間,紀念館像畫廊似的展示大師的作品。




堅持膠彩畫傳授畫塾的宿舍,春風化雨,傳承了臺灣膠彩畫的歷史風潮。




獲選府展第一名總督賞的的《好日》,以線條與色彩美妙地描寫實體感。

【註】
鎮館之寶,林以家人為題材,表現人世間親情的作品《母子》《好日》。
獲得「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 ,奠定其畫壇地位。




走廊通道展出林之助複製畫作、舊時家具、膠彩顏料及書信等相關文物。


《朝涼》登上帝展舞臺


林之助畢業自帝國美術學院,1940年畢業的第二年,就以《朝涼》入選。



當時帝展第四屆,正逢慶祝開國,稱為「紀元兩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

【註】
人生很長,一時風一時船,不同的時候總是有不同的風吹,有起伏跌宕。
「明天有明天的風吹」林之助喜愛的一句話,也是他熱愛的膠彩畫興衰。
年輕時登上繪畫舞臺,一度遭到畫壇政爭波及,後來重新推動膠彩復興。
林之助與他所熱愛的膠彩畫興衰,其實也是一場「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登上帝展舞臺,由於是重要日方官展,這幅作品就掛在展場最顯眼位置。



創作背景是林之助剛訂婚時想透過繪畫來表達對未婚妻的朝思暮想與愛。



紫色搭配和服女子白羊象徵畫家自己,讓這幅想像之作有了無限的生命。


花鳥畫尤其出色


《喜春》

林之助一生都在畫圖,與畫筆紙墨為伍,他的花鳥畫尤其出色,他曾說:
「當我們悲傷時,花鳥帶給我們安慰,並且鼓勵我們;
當我們歡樂時,花鳥看起來就像與我們同樂一般。」


《曉春》
《富麗》

他在前後院栽種了果樹、蒔花養卉,吸引綠繡眼、麻雀、白頭翁來庭園。


《春華》
《悠遊》

「老師喜歡畫鳥,所以也會養鳥,甚至為了畫孔雀,還真的養了孔雀。」


藝術教育的推廣育成



暱稱是「竹籬笆畫室」的紀念館,館內保存了昔日的客廳、工作室擺設。




臺中師範任教,創立了美術科,長達六十年的歲月,培育不少後輩畫家。




舉辦「全省膠彩畫聯展」,乃臺灣繪畫史首次以「膠彩畫」為名之展覽。




文藝時光,時光漫遊,走訪林之助故居,聆賞故人翩影,感受日常生活。




空間充滿人文藝術氣息,徜徉於和室雅緻的氛圍,靜靜地欣賞展覽作品。


畫筆下的日常

《囍日》

一簾隨風飄揚紅布,總鋪師和家人各自忙碌,樸實親切地表現時代氛圍。

《後巷》

柳川堤岸的木板屋,水管、衣物、鴨子、老奶奶,刻苦人家的日常生活。


《暖冬》

冬日陽光,柳川河岸人家阿嬤抱孫餵食雞隻,巧喻親情溫馨鄉土的暖冬。


膠彩之父林之助



作為畫室的一整面牆是亮點,玻璃罐各色膠彩顏料,按顏色整齊的排放。




書桌上當年使用的畫筆,熬煮膠質的鍋子都完整地保留,彷彿大師仍在。




從一旁的畫架上取下放在桌上的一幅生前未完成的畫作,彷彿時空凝結。




膠彩畫名家,日常生活的點滴,屋舍裡創作、教學,度過人生重要歲月。




一生勤力耕耘膠彩藝術創作教學與研究,獲得「臺灣膠彩畫之父」美稱。


四、和室展廳

柳川印記,林之助與莊明中筆下的柳川風景



竹籬笆畫室,大師幾度奔波為膠彩畫定名,一手造就臺中為膠彩畫重鎮。




和室展廳靜謐典雅,配備影音放映設施,平日固定播放林之助訪談影片。




和室展廳,世代對話展「柳川印記,林之助與莊明中筆下的柳川風景」。


柳川今昔


走過百年,臺中最有價值城區就在民權路、柳川藍帶一帶,古蹟最密集。

【註】

臺中州知事官舍,落成明治卅二年(一八九九),明治卅四年廢縣改州立
圖書館臺中俱樂部。一九七二年拆建為臺中市議會,現為臺中市交通局。



日治時期臺中,原是以日本京都為藍圖所規劃建造,因巷道方正如棋盤。



當時柳川與綠川嫵媚的風景,二條綠水之間街區素有「小京都」之美名。


柳川陋屋


其後,砍樹搭屋,柳川沿岸增建違章,形成特殊的「吊腳樓」人文生態。



那些懸空於河堤、以簡陋竹片和木板為樑牆的鐵皮頂木屋群,雜亂無章。



那是戰後移民,臨時在柳川邊搭建的高架棚架屋,移民們依著河流而生。



1987年拆除,拆除前還引發過抗爭,為解嚴後臺中市的第一場社運抗爭。


柳川印記,跨世代聯展


展覽的林之助1950~1980年代,以柳川周邊風貌創作的膠彩複製畫作品。


《柳川》

莊明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所主任,素描附近的柳川。
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西畫創作組碩士,北京中央美院油畫創作博士研究。


《水上人家》

世代對話,莊明中1980年代,以柳川吊腳樓風景為主題的油畫水彩作品。


《柳川夕照》

莊明中以《柳川夕照》入選省展,作品關懷思考文明興衰遞變起落歷程。


《柳川晨曦》

畫家林之助和莊明中,描繪那封存在記憶時空,柳川的歷史印記與風貌。


《暮色歸巢》

透過二位畫家對生活周遭環境的關照與描繪,觀看地景另一種建築之美。


五、柳川與時光共存

《柳川》

從高處望去,前景戲水鴨群,中景農作村婦,甦醒大地,平增無限活力。
50年代的柳川,田埂小路蜿蜒的環繞著河川,微亮的晨曦下,祥和安靜。
一畦畦的水田菜園以柳川為圓心,放射狀延伸,平靜的水光倒影如明鏡。
岸邊的雜木林,澄黃藍綠色調相互間雜,配上遠景竹林,豐富大地顏采!

《柳川陋屋》


由於宿舍就位在柳川旁,住家附近的風貌便成了林之助創作的主題之一。
從早期的《柳川》到三十年後所繪的《柳川陋屋》看到當時柳川的面貌。



柳川風情,溫潤的膠彩魅力,對都市醜陋一角的觀照與描繪,溫暖陪伴。
留下記憶中的一景,即便不美,但那畢竟是畫家多年來眼下的生活尋常。
那些懸空於河堤,以竹片木板為樑牆的陋屋在畫家筆下,彷彿變得恬靜。



柳川的歷史與時間交織,在城市與時光共存,柳川風景綻放了藝文能量!



時光漫遊,臺中城市之河,柳川吹奏一曲風雅,畫室聯展是跨世代合奏。


(2024年2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