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蘇州博物館》

一覽建築藝術卡白牆黑瓦、曲橋流水池塘,江南山水林園的設計,是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寶地館址


江南風情,古城區遊客車水馬龍,仿古建築評彈繞樑中,來到蘇州園林的拙政園、太平天國忠王府和蘇州博物館。



出生蘇州望族,華人的建築傳奇貝聿銘,成長於江南四大園林獅子林,獲得普立茲獎,蘇州博物館是其封山之作。



據貝氏自述在十八歲前,每年暑假都會回蘇州入住獅子林祖宅,這段短暫的生活,影響貝氏後來的建築設計哲學。



從中國走出,又回到中國,貝聿銘尋找屬於中國的建築語言,北京香山飯店是起筆,蘇州博物館是完美的驚嘆號



與蘇州深厚淵源的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普立茲獎評價蘇博館為:本世紀最優美的作品。」



寶地北倚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東臨太平天國忠王府,南對蘇州文化長廊」起點東北街,西接城市幹道齊門路。



選址大膽顯赫,又蘊涵深刻;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置放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館址分兩部分,東部舊館是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西部新館主館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於二00六年建成開放。



傳統江南院落,東西兩側院落式組合呼應周邊合院式住宅,與民居環境協調,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



北望拙政園的補園借景,白牆為底前為假山片石營造寫意山巒水意風景,後為補園借景綠樹,營造豐富視覺層次。



蘇州博物館佔地一萬七五0平方公尺,總建築面積大約二萬六五00平方公尺,新館大門是入口,忠王府大門是出口。



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忠王李秀成稱榮千歲,擊破清軍江南大營後,乘勝攻下江蘇南部多個地方
,於蘇州建忠王府。



貝聿銘採用園林建築間的通廊與東邊王府連結,讓人從開闊園區至壓縮通廊,抵達開闊的忠王府,有著空間體驗。



博物館以全新手法重塑王府遺址,鄉情新韻的巧妙設計,與忠王府的傳統建築風格交相輝映,成為蘇州城新地標。



庭院建築


二00六年貝聿銘重建的蘇州博物館,與緊鄰的拙政園,太平天國忠王府融會貫通,與周遭民居院落渾然連成一氣



「中而新、蘇而新」是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設計主題,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院落外牆與內牆都以純淨的白色作為主基調,勾勒灰色,呈現傳統水墨畫的文人書卷氣息,與博物館的藝術氛圍。



新瓶老酒,博物館屋頂坡度與蘇州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幾乎不差分毫,為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潤了新的詮釋。



貝聿銘建築慣採用幾何型態,平面佈局的輪廓呈現斜三角,中軸雖對稱而兩廂佈局又各有特色,規整中富有變化。



大門為玻璃重簷兩面坡式金屬樑架結構,既有傳統建築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以現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



三角形、正方形不斷的繁衍和重構成建築結構,現代幾何體構成的坡頂隱含著蘇州古建築傳統的斜坡屋頂的概念。



屋頂石材中國黑,黑中帶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顏色變淺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鋪設後立體感很強。

花崗岩稱為中國黑,是從內蒙和山西省交界採集而來,岩石密度高、質地堅硬,成為替代傳統黑色瓦片理想之選。



提煉傳統園林設計精髓,保留了蘇州建築溫和、清淡、俊秀的黑自基調,石和水景的運用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手法。



水流從人造瀑布環流入荷花池,打造出靜謐典雅的美感,而水系循環流動,不僅能調節溫度,還能淨化室內空氣。



池塘波光雲影,波平如鏡,翠竹掩映,磊石穿插,跌宕起伏又舒捲自如,風生水起,為蘇州博物館潤筆增色不少



一座山水的蘇州博物館,傳統的蘇州園林風格,延續了蘇州人精巧雅緻的傳統藝術,也為蘇州文化聖地注入鄉情。



博物館建築結合蘇州園林與緊鄰的拙政園、忠王府連成一氣,院落造景精緻秀雅,成為江南古典文化的新穎座標......



庭園展廳


蘇博館建築與園藝是互相依託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九個布局精巧的小內庭院,組合成濃濃的文人氣息。



戶外園林以竹林涼亭為起點,筆直曲折小橋連接水岸兩端。清雅秀逸的竹林園林營造自然氛圍,看不出人工鑿痕。



進入蘇博彷彿進入粉牆黛瓦古民居,穿梭竹林園林,柳暗花明又一村,休憩空間補園借景,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



竹林幽幽,館內植物都大有來歷,像是產自山東的松,安吉的竹子,來自光福的杏,如皋的柏樹,錯落生長著。



紫藤園裡有株漂亮的紫藤樹,這植物,當年文徵明在拙政園內手植的紫藤樹,就是它的母樹,具有傳承上的意義。



穿梭古樸民居,戶外幽幽翠竹點綴如在畫中。在這山水庭院之中,品味吳中歷史文化,欣賞藝術文物的精神活動。



泥牆草頂,香茅結宇,文杏裁梁,木樑格窗,庭院以賞石為主景,輔以石凳,石桌,卵石鋪地,間植叢筱疏篁。



琴棋書畫,文人墨戲,墨戲堂坐落於天井,展室廳堂復刻了宋代民居,根據宋代傳世畫作復原,故又稱宋畫齋。



牆上掛畫,是北宋書畫大師米芾作品春山瑞松圖》的臨摹本,山水寫意圖也是蘇博館主庭院片石畫的靈感藍本。



墨戲堂是博館唯一一處以傳統手法營造的展廳,結合宋畫與大木作營造,屋身成為展品,展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



門廳內廊


大廳挑高屋頂開六角式天窗,大廳頂部的米字形鋼結構沒有任何支撐,金屬遮陽片廣泛使用,過濾展區的光線。

屋頂窗戶的設計,借鑒了傳統建築的老虎天窗,改良的窗戶從斜坡改開在屋頂中間形成折角,室內光源自然柔和。



藉由水池假山、長廊、門窗及牆體等,創造游移的動線,動線穿繞迂迴轉折,彼此交錯連通,參訪其中不斷驚豔



運用傳統造園借景手法,漏窗的設計,讓人們在狹長的廊道中移動時,不停變換視線,欣賞動線不同視野的景色。



書齋長物館廳展示明式家具,文人家具講究定式,崇尚古制,以雅為重,舒適實用,以滿足精神愉悅為主要功能。



進入內廊,自然光線灑落柔和,錯落有致,透過玻璃天頂可以仰望室外藍天,在復古的廊道內行走,步移而景易。



自然光通過了大廳尖頂上的百葉窗傾瀉而下,高挑的斜角窗讓身處室內空間的遊客,不斷地欣賞天光雲影的變換。



流動光影中閱讀歷史容顏。展間通廊,採傳統建築藏引手法,透亮的屋頂天窗搭配室內白牆,成為展廳空間背景。



在路徑端點的轉折,「藏」與「引」,安排景色讓視覺不斷接受新影像,古人稱為「因路得景」或「步移景換」。



在空間轉折處以灰色線條勾勒外形,灰色裝飾直線條代替傳統的木樑,體現傳統建築結構,又為現代建築的語彙。



光線與空間的結合,透過簡單的紗布來營造光影變化,使空間變化多端,在移步換景之間,產生不同視野與感覺。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玻璃頂棚讓室內充滿陽光, 從中體會到光線豐富的語彙,對空間的魔幻。



經典館藏

紅砂陶鬲(馬家浜文化)

黑漆嵌螺甸侍女盤(明) 

博物館一共有卅二間展覽廳,文物超過一一六0件,上次遠古時代,下至明清,以及現代,文物和建築一樣可觀。


琺瑯彩白砂壺(清)

白玉漁家樂船形擺件(清)

館內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四個富蘇州特色的常設展覽,發現自虎丘塔和瑞光塔的文物。



真珠舍利寶幢(宋)

一覽蘇博四大鎮館之寶:《七君子圖》書畫,宋銀杏木彩繪四大天王像內函、真珠舍利寶幢,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北宋越窯秘色瓷蓮花碗陳列在「吳塔國寶」,由碗和盞托組成,構思巧妙的重瓣蓮花淺浮雕高雅如玉,晶瑩潤潔。

秘色青瓷,御用瓷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秘色越器》



《七君子圖》收錄元代趙天裕、柯九思、趙原、顧定之、張紳、吳鎮名家七幅墨竹圖,是元代繪畫史的一幅傑作。



色彩豐富,璀璨奪目的真珠舍利寶幢是珍珠等七寶連綴的存放舍利容器,筆墨雄健,線條生動流暢,有唐畫遺風。



套疊式的宋銀杏木彩繪四大天王像內函,表情誇張,形象生動,氣勢雄壯。豐富的天然色彩,為罕見的宋畫精品。



吳中風雅



吳中風雅展區有宋畫齋、書齋長物、陶冶之珍、錦繡浮生等展廳,白玉漁家樂船形擺件、紫檀鑲金絲鳥籠等精品。




蘇州,吳地中心,鑲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魚米之鄉,富饒豐厚,孕育了精緻典雅的生活藝術與人文氣息。



蟠金箭衣(清)

四大名繡之蘇繡,至今有二千餘年歷史,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




典藏品為明清時期蘇州人所藏所賞所製的工藝,結合了文人雅趣與市民生活,反映出蘇州人休閑文雅的生活品味。




蘇州博物館成立於一九六0年,於今一甲子,園林融為一體,借貝聿銘傳世之作,借館藏,向傳統文化藝術致敬。


(以上圖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有觸及版權請通知本人刪除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