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紹興之旅,參觀魯迅故里紀念館
沉浸體驗「横眉冷對千夫指」民族脊梁......
一、民族脊梁
浙江紹興有骨的江南,還有文氣和俠氣。
二、魯迅紀念館
臺門斗
在故居與祖居之間建有紹興魯迅紀念館。
「老房子新空間」與傳統街巷肌理統一。
【註】
紀念館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
北毗鄰朱家臺門,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紀念館主入口採紹興傳統竹絲臺門建築形式,
「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前院
紀念館花木扶疏環境幽雅,廣場及出入口
室外地面均採用紹興傳統的青石板地面。
前院豎立魯迅日本留學的老師藤野頭像,
解剖學藤野教授影響青年魯迅人生思想。
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展館,造型
簡潔平和樸素,體現魯迅精神人文內涵。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一尊大型青銅座像,
魯迅五官稜角分明,眼光如炬,面容嚴肅。
:「横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再現魯迅民族魂氣概,予人無限振奮沉思!
三、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
傳承古城文詠,王羲之等在紹興蘭亭雅集。
陸游題詞沈園壁,王陽明故鄉心學發源地。
歷代越中先賢,薰陶和影響了魯迅的思想。
成長背景
採用編年體形式以時間為序,重點反應魯迅
與故鄉紹興淵源關係,具有鮮明地域特色。
秀才出身的父親是一個有維新思想的讀書人。
在封建末世中的早熟少年,遭逢家道中落。
祖父科場案,魯迅家從小康跌入困頓地步。
「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庚子送灶即事》,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經濟。
從小康之家,墮入困頓,看見世人真面目。
寄人籬下的魯迅飽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走異路,求新知
棄醫從文,投身革命
醫專時見同胞圍觀日俄戰爭被處刑的同胞,
拯救愚弱最好的方法是棄醫從文推動文藝。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國,先後執教紹興中學
堂、杭州師範學堂,教書育人,投身革命。
深受晚清時期革命浪潮與西方思潮的衝擊,
民族主義的自覺樣態,在周樹人心中萌芽。
新文化主將
百年前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科學,在中國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周樹人筆名「魯迅」在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
文學史首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稱
「奠定新文學運動基石」為五四新文化主將。
當年魯迅小說雜文代表新文學運動的最高成就,
魯迅說:「我的寫作是奉前驅者的命令寫的。」
《新青年》所揭櫫的文學革命,可說是中國現代
文學的起點,而掀起白話文學運動,重組文學。
俯首甘為孺子牛
郁達夫高度評價了魯迅的雜文,稱道:「簡練
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
《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敵人責難蔑視不屑,甘願俯下身為人民服務。
筆為武器戰鬥一生,啟蒙救亡譽為「民族魂」,
魯迅精神在當代社會仍有喚醒國民意識的意義。
四、歷史文化名屋
建築水景縱橫交錯,室內外空間相滲透,
構成充滿靈氣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展館。
以故居典型打造生態型的「文化森林」。
紹興魯迅故里保護延續古城的傳統風貌,
魯迅紀念館總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
紀念館始建於1973年,佔地六千平方米。
歷史的記憶,作為城市符號與文化資源,
魯迅紀念館,成為魯迅故里的一張名片。
紹興古城的悠悠歲月,魯迅故里祖居、故居
紀念館,在流變中傳承永續城市人文精神。
(📷2024年9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