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龍門石窟巡禮(一)龍門大橋,賓陽洞區》

 龍門石窟,伊河兩岸的佛教藝術寶庫,石窟依山而鑿,綿亙650米,氣勢恢弘。
巡禮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領略千年石刻文明,沉浸於佛教藝術的歷史畫卷......


🏔️伊闕龍門



搭乘接駁車到龍門石窟風景區北入口處,「龍門博物館」立足於世界文化
遺產龍門石窟,背依西山,面朝伊河,南鄰石窟佛龕,北接繁華之地。




龍門石窟於河南洛陽城南十二公里,東西對峙的香山與龍門山的山崖上開鑿。
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成天然的門闕而得名。




黃河支流伊河北流,兩座山相對遠望像座天然門闕,古稱「伊闕」又稱龍門。
七世紀初,隋煬帝在洛陽建造一座皇宮,南門緊靠懸崖峭壁,帝王龍門始用。


🏔️龍門大橋



橫跨伊河之上的三孔空腹式石拱橋,宛若一道長虹,將香山和龍門山
東西兩山相連。三個大孔之上還有廿四個小孔,有利於洪水的傾斜。




 「龍門大橋」又稱「龍門石拱橋」,位於伊闕北口,東西橫跨在伊河之上。
一九六0年修建,一九六二年竣工的石橋,是仿河北隋代趙州橋而建造的。



龍門石窟標誌建築「龍門大橋」,橋側「龍門」二字,為陳毅元帥所題。
1960年陪同尼泊爾國王王后題,直到2003年才開始專闢為旅遊觀光橋。




青石大道迎向大石門,有樹木多種,主要是油松、銀杏等等一五00多棵。
景區的樹,經過嚴格挑選的,其大小、造型、位置、距離都有嚴格要求。


🏔️穿越之門



伊河之水穿流而過香山和龍門山中間,遠望似一座巨大門闕,古稱「伊闕」。
龍門石窟伊闕門,仿漢代雙闕式的建築,門匾的「龍門石窟」為郭沫若題寫。




穿越景區入口北大門,位於服務區旁仿唐代的青石建築,大石門是參觀序曲。
石門由梁思成女弟子張錦秋設計,(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法門寺)。




巡禮龍門石窟,由北門進參觀西山石窟,包含賓陽洞區、敬善寺區、摩崖三佛
龕區、萬佛洞區、蓮花洞區、奉先寺區、古陽洞區、極南洞區、藥方洞、南門。


🏔️禹王池



大石門之後見「禹王池」,夏禹治水「鑿伊闕,通龍門」,紀念夏禹治水而建。
禹王池泉水自石穴出,水質清澈,水溫23-27°C,中生水藻,蘊含豐富礦物質。

【註】
相傳遠古時期,龍門山之南一片汪洋,溺者甚多,大禹率人治洪,疏通河流。
此時開鑿伊闕。池中矗立一塊巨石稱劍石,傳為大禹開鑿龍門時所用的工具。




禹王閣舊址是清代光緒年間遺物,池上依崖而建的方形石房,名為「石樓」。
隨後走進龍門石窟,見龍門西山最北的石窟「潛溪寺」,感受千年文化傳承。


🏔️潛溪寺



從西山石窟入口始,行走在古樸青石板路上,不遠處是初唐建造的「潛溪寺」。
為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大石窟,傳說原來窟內可聽到溪流水聲,故名「潛溪寺」。




龍門石窟主要石窟群多集中在西山岩壁,其中大型洞窟有二十九個,「潛溪寺」
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之一。周邊石窟十室九空,不等空穴或歲月剝蝕或被盜鑿。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唐高宗年間(西元650至683年)鑿造,相傳曾是宰相
李藩別墅。清代原建木結構窟檐,1990年改建為仿唐木結構樣式,鋪石板地。




「潛溪寺」開鑿於高宗初年,主室呈馬蹄形,穹窿高9.27米,寬九米,深6.72米。
窟頂藻井一朵淺刻大蓮花,窟內造像本尊阿彌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阿彌陀佛端坐須彌臺,結跏趺坐說法,面頤豐滿,神情靜穆,衣紋斜垂座前。
佛高7.8米,兩側脇侍菩薩儀態端莊,衣飾華麗,菩薩兩邊是弟子迦葉和阿難。




佛左侍者為觀音菩薩,右侍者為大勢至菩薩,頭戴花蔓冠,冠中有一個寶珠。
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掌管西方極樂世界,合稱「西方三聖」。



「潛溪寺」洞內門各刻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身披鎧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
 洞外南壁龕內有線刻立佛像兩尊。整體造像採用唐代流行的圓刀刻法,南有碑刻。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碑刻題記有二八00餘塊,其書法
形式多樣,體法多變、淳樸天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十字卷碑」雕刻的是由陳摶親筆手書的名句:「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意為:「做馬做奔向天上的神馬,做人做人中的龍,要不拘一格。」寫字獨特
岸字缺少一橫,而逸字缺少一點,中字則上下顛倒,反映他為人的放蕩不羈。
碑文句意讚頌道家始祖老子,據史載,孔子曾到洛陽向老子求教禮樂制度。

【註】
宋初道教史上的傳奇人物陳摶,為人放蕩不羈,被後人尊稱為「陳摶老祖」。
陳體瀟灑豪放,功力深厚,其書法寓剛勁於柔韌之中,簡筆變形,出奇制勝。


🏔️賓陽三洞



前方賓陽三洞,三個洞窟構成,由北向南依次為北、中、南洞,並稱賓陽三洞,
洞均開鑿於北魏時期,時稱「靈嚴寺」,古人稱其「萬穴列岩壁,三龕獨雄踞」。




賓陽洞區,其中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最古老的窟龕,此洞窟歷時24年才建成,
如今尚存有初建時舊址。區域還有初唐建造的潛溪寺,以及七星廟、廣生洞。




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其後因宮廷政變,計劃中的三所洞窟僅完成了賓陽中洞,
三洞鑿於北魏,「賓陽」之名始於明清之際,三洞均面東,意為迎接出升太陽。




賓陽南洞、賓陽北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雖完成於北魏,佛像卻完成於隋和初唐。
賓陽三洞,貫穿北魏、隋、唐三朝代,而這些朝代也在此三洞窟上留下了痕跡。


🏔️賓陽北洞



賓陽北洞建於西元508至512年,洞窟為北魏宦官劉騰為世宗宣武帝做功德補鑿。
其後因宮廷政變及主持人劉騰病故,計劃中的三洞窟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
北洞南洞只鑿出龍頭柱礎窟形和穹頂藻井,始造像即輟工,洞主像乃唐初造像。




正壁造像五尊,阿彌陀佛,左為迦葉、觀世音菩薩,右側是阿難、大勢至菩薩。
主尊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特殊手勢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
故而被戲稱為「剪刀手佛」,雕鑿時有遠見,預知四百年後剪刀手會風靡全球。


🏔️賓陽中洞



龍門石窟最古老窟龕,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洞窟。「賓陽」意為迎接旭日。
窟呈馬蹄形,窟頂穹窿形,寬11.4米,深9.85米規模宏偉,佈局嚴整,雕刻精美。




石窟內共有十一尊大像,又分為正壁主像一組五尊,以及南、北壁各一組三尊。
代表佛過去、現在、未來。正壁主尊現在佛高8.4米,褒衣博帶袈裟,結跏躂坐。




高達九米的洞窟內,供奉著一尊8.5米的釋迦牟尼佛坐像,弟子和菩薩分列兩側。
主尊座前護法獅一對。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南北壁主尊未來佛、過去佛。
釋迦牟尼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手勢表示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




《法華經·譬喻品》描繪「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穹隆形窟頂中央,雕刻著蓮花寶蓋,蓮花外圍環繞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
蓮花外圍環繞八形態各異飛天仙女,邊飛舞邊奏樂,烘托出一派祥和熱烈氛圍。
環繞供養天、伎樂天,間飾渦雲流雲,外圍花朵、錢幣、鱗片、垂角帷幔紋樣。
賓陽中洞窟頂的蓮花藻井綻放1500餘年,飛天栩栩飛舞邊奏樂,仿彿時光倒流。




東壁券門兩側浮雕十神王、薩埵太子捨身餵虎、須大挐太子本生及維摩變畫像。
洞窟東璧雕刻兩組皇家列隊禮佛的場景,以及佛教故事,是當時雕刻藝術最高。
帝后禮佛圖,表現魏孝文帝和皇太后禮拜佛祖,畫面富麗宏大,雕刻細膩精湛。
禮佛圖浮雕超絕之作,現盜存於美國紐約藝術博物館和堪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窟口外龍身拱樑,上壁淺刻火燄紋尖形大拱,門側高5.2米柱,柱頭類愛奧尼式。
柱外側各一屋脊形龕,其內雕刻金剛力士,南力士僅存殘軀,北力士較為完好。




中洞可謂北魏期間之精品,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
佛陀裝束也變為「褒衣博帶式」漢化服飾,形成了中原風格的寬袍大袖袈裟情調。




賓陽中洞開鑿歷時廿四年,與北魏後期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風雲緊密交織在一起。
站在賓陽中洞,感受曾經的歷史,賓陽中洞見證了北魏遷都洛陽後的興盛與衰落。


🏔️賓陽南洞



賓陽中洞與南洞之間,一座中國石窟寺中現存最大的摩崖碑刻──伊闕佛龕之碑。
「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是初唐楷藝術典範。

【註】
「伊闕佛龕之碑」原是北魏宣武帝魏孝文帝、文昭皇后開鑿功德窟的發願碑文。
貞觀十五年重刻,初唐書法代表作,初唐楷書藝術典範,字體端正,筆力挺勁。





賓陽南洞坐落中洞南側,開鑿於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505-523)。
但正壁大像及四壁龕像則雕鑿續成於隋唐時期。整體窟型與賓陽中洞窟頂大致相同。




賓陽南洞之窟頂呈穹窿形,高9.85、寬8.72、深8.18公尺,窟頂浮雕兩層蓮花,外層
環繞伎樂飛天八身,再外層則以錢紋、鱗紋、鋸齒紋帷幔飾之,構成一個蓮花寶蓋。
正壁五尊主像唐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年)完工,魏王李泰為生母長孫皇后祈冥福作。




洞窟正壁有造像一鋪五尊,主尊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臺座,體態豐腴,衣紋流暢。
體現唐以胖為美風。座前左右各蹲一獅,主尊左右各有弟子迦葉、阿難及脅侍菩薩。
環西北南三壁鑿倒凹字型基壇,據《法華經》,雕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題材。




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出賓陽洞各種圖案的刻鏤,地面則浮雕蓮花四朵,間以聯
珠紋、水渦紋及水禽、游泳人物。洞內四上小龕多是皇親國戚、近臣發願造像,




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博取純孝美名,為生母長孫皇后祈冥福而作,
在北魏廢棄的基礎,續鑿修建南洞成為其功德窟,以得到李世民的歡心而爭太子。




南洞修成,褚遂良刻1800多言造像題記,立於中洞南洞之間,歌頌長孫皇后懿德。
最終皇帝夢破滅,太子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李泰被貶出京城,鬱鬱而終,年35歲。


(📷2025年4月12 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