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都勝景屬龍門,一寺靈光號奉先,奉先寺「盧舍那」佛像為龍門石窟的象徵。
巡禮龍門,千龕鄰峭壁,淙流散石脈。滔滔伊水岸畔,歷史畫卷千載佇立著......
🏔️奉先寺
龍門石窟的建造,至唐代武則天時期被推向鼎盛,其代表作便是被郭沫若讚譽為
「一寺靈光號奉先」的奉先寺,一千多年來,奉先寺一直被視為龍門石窟的象徵。
「奉先寺」隸屬當時皇家寺院奉先寺,故稱,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者。
摩崖型群雕,吸收了北魏石刻精華,融入漢族傳統,創造出唐代佛教藝術的新意境。
奉先寺造像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主像盧舍那佛。
造像雍容華貴和儀態軒昂。天王力士雙目圓睜,表情各異,強壯膘悍,全身充滿活力!
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雍容大度,氣宇非凡。其右側大弟子迦葉,左側小弟子阿難。
繼而左普賢菩薩、右文殊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構成一組群體形象。
🏔️「盧舍那」佛像
群雕九軀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盧舍那是女皇武則天的化身,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也是龍門石窟最具標誌性佛像。
石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大佛依山而鑿,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
耳朵長達1.9米,佛像莊嚴典雅祥和。螺形髮髻,通肩式袈裟,紋路清晰、衣褶宛然。
大佛母儀天下之態,威嚴中透著慈祥,神秘的微笑宛如蒙拉麗莎。武則天登基稱帝年
66歲,自稱盧舍那轉世,名曌,開啟了日月當空照徹,光明燦爛,華麗輝煌的朝代。
盧舍那大佛已然端坐在此一千多個春秋寒暑,她微笑著,仿佛看向遠方無盡的未來。
伊水潺潺,蜿蜒北去。大佛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佛窟不語,一眼千年,藝術永恒!
🏔️石窟千載
南行藥方洞,再是龍門石窟中最早開鑿的石窟,北魏中後期的造像中心古陽洞區。
藥方洞始鑿於北魏晚期,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得名。 石窟千載,非一日盡覽。
極南洞區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為淨土堂、八作司洞、龍華寺、極南洞。
藥方洞是龍門唯一北齊風格的大型石窟。洞內現存正壁造像一鋪五尊、二獅子、窟門
及券面等雕刻是隋至唐初補刻。藥方涉及內外兒婦科等,涉及藥材達一百二十多種。
洞門兩側一四0多種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石壁上的千古絕唱
龍門石窟,坐落河南省洛陽南郊十二公里處的伊河兩岸,交通要衝位置。地形險要
,自古以來為軍事戰略要地。酈道元在《水經注.伊水》云:「兩山相對,望之若闕
,伊水歷其間北流」。西山名龍門山,東山名香山,南北綿延一公里古稱「伊闕」。
觀遊勝地,洛陽龍門石窟依山傍水,俯視著山下由南而北潺潺流動的伊河水。
千龕鄰峭壁,淙流散石脈;滔滔伊水岸,石窟千載立,如一幅畫卷徐徐展開。
這裡山水相依環境幽靜,風水絕佳,正是佛教看像修行,參禪悟道的好地方。
賞覽綠水青山石質堅硬,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
白居易詩:「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山水相依峭壁間石窟開鑿。
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佈在伊河兩岸山壁,長達六五0米。
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分為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以至
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於唐代。其中,又以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部分。
觀龍門西山綿延三里的石崖上,滿地開鑿大小石窟洞穴和難以勝數的神龕佛像。
一條伊河從中流過的山谷,洞穴開鑿龍門山象山陡峭石灰岩峭壁,相望一公里。
韋應物詩:「鑿可導伊流,中斷若天闕,都門遠相望,佳氣生朝夕。」描述景色。
白居易詩:「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山色」為洛陽八大景之冠。
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2345個窟龕,11萬餘尊石刻造像,2800餘方碑刻題記。
石窟依山而鑿,峭壁層為依托,佛教藝術寶庫依山而鑿,綿亙650米,氣勢恢弘。
🏔️石窟巡禮
步行遊覽觀賞龍門石窟,線路多為: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
走覽千年,到達西山盡頭南門時,有另一道橋「漫水橋」連接到東山。沿途塑像。
香山寺是龍門十寺之首,和白居易甚有淵源。白園依山而建,秀麗古雅是白墓園。
【註】
白居易居洛陽十八載,常住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結「香山九老會」吟詠。
武皇數臨賦句「香山賦詩奪錦袍」,乾隆御碑亭題詩: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
龍門窟龕造像多分布在西山(龍門山),東山(香山)則主要是唐武周時期的造像。
東山岩體層理較薄,且有多條大斷裂破碎帶存在,北魏時期工匠不選擇東山開鑿。
唐代造大中型洞窟有二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高平郡王洞等。
君到洛陽看石窟,洛陽歸來心盡安。洛陽靠近黄河,土地肥沃,特產豐富品種繁多。
洛鯉伊魴,貴於牛羊。舌尖上的洛陽,既有出自古代宮廷佳餚,也有來自民間美味。
【註】
魴魚產於伊河。洛鯉伊魴,洛河鯉和伊河的魴,比喻美味佳肴,出自《洛陽伽藍記》。
農家粗糧餅,粗糧細作,鄉味純真,五穀粗糧,營養健康又美味,簡約而不簡單。
洛陽民間主食五穀,輔以菜蔬,今古一脈。擀麵皮回歸自然,傳承著古老的鄉味。
「九年磨一劍,地氣蘊懷參」「神仙之食」,一壟土地,九年才能輪作一回鐵棍山藥。
尋味洛陽,其貌不揚的「鐵棍山藥」,肉質卻細白瓷實,口感甘香綿甜,回味悠長。
【註】
鐵棍山藥,名如其形。外形扁圓細長不規則,毛眼突出毛鬚粗硬,表皮不規則分佈
褐紅鏽斑,猶如一根生鏽鐵棍。去皮後周身黏液潤滑,口感佳被譽為「神仙之食」。
三餐四季,農家一碗香。旅行地大物博的中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專屬美食。
家鄉味,既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縮影,也是外來遊客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的窗口。
(📷2025年4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