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都勝景屬龍門,巡禮伊河兩岸的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領略千年石刻文明。
過龍門大橋,從西山石窟入口始,賓陽洞區往南,續行賞萬佛洞區,蓮花洞區......
🏔️古典藝術寶庫
洞穴開鑿造像,從公元四九三年始,歷經北魏和唐代晚期,五個世紀時間創建。
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00餘年。
窟龕造像多分布在西山(龍門山),東山(香山)則主要是唐武周時期的造像。
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餘個,佛塔近80座,碑刻題記2800餘塊,造像近11萬尊。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煜華奇石!三至四億年前有奇石,狀如牡丹,花姿百態。
底色為墨黑,間布白綠紋理,與穩定堅硬石灰岩雕鑿成的石窟,同有觀賞價值。
🏔️洛陽八景之冠
賞龍門石窟群造像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石刻藝術寶庫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
雕像和銘文,為了解北魏和唐代晚期的政治、文化和藝術環境提供了一個窗口。
其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
洛陽八景之冠,龍門造像藝術融入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皇家
石窟藝術呈現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註】
賓陽洞南初唐造像中心,由唐朝皇室開窟造像的敬善寺區。敬善寺南摩崖三佛龕區
以三佛龕為主,是武周時期造像中心。包括明代觀瀾亭舊址和一些唐代小型窟龕。
🏔️萬佛洞
龍門山色甲洛陽,賓陽摩崖萬佛洞。洞高570米,寬580米,深620米。因洞內南北
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大坐佛高約四米,最小坐佛二厘米。
洞內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衣紋簡潔流暢,運用唐代渾圓刀雕手法。
束腰部位雕刻四位金剛力士,施「無畏印」,表示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
窟頂一朵精美蓮花,環繞蓮花周圍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
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女官姚神表和禪師主持開鑿的。
石窟造像一佛、二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獅子。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
佛窟在奉先寺洞建成後不久建造。主佛結珈趺坐,頭飾波狀發髻,面相豐滿圓潤。
主佛背後五十二朵蓮,各端坐一供養菩薩,或坐或側或持蓮花或竊語,神情各異。
五十二代表修行到成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釐米高。南北兩壁的
壁基各刻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前庭南壁圓拱龕,一尊菩薩立像體態線條優美,被稱為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像。
頭部略右斜,髮簪高聳,面相圓潤;胯部右扭,身體左傾,左手提淨瓶垂體側,
右手執柳枝搭於肩上,整體造型呈“S”形曲線。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詮釋洛神藍本。
據說依武則天身材雕塑,可惜菩薩前額一大塊被摧毀,是“文革”中人為毀壞的。
🏔️萬佛洞區
向南前行為萬佛洞區。位於西山中部,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
大中型功德窟多集中於此,依次為雙窟、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等。
從北往南,雙窟南北二窟並列,北洞科三世佛題材,南窟主尊彌勒兩側刻千佛。
「惠簡」為長安法海寺僧,為高宗武后造窟,洞內主佛俗稱「小盧舍那大像龕」。
「永徽之治」唐高宗一段盛世後,武后稱彌勒托世當貴為天子帶領大唐創造輝煌!
全窟密佈小龕54處,其中較大者12、32、33、50號龕,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題記。
按照佛教說法,彌勒佛將取代釋迦摩尼,成為下一個宇宙輪迴的主宰,即未來佛。
菩薩未來必將成佛,武后稱帝感恩佛祖眷顧,而石窟也為高宗武后發願造像造神。
🏔️老龍洞
因為多人開鑿,以祈福求功德為主,無突出主題,未造出主要的一鋪大像。
帶濃郁的生活氣息,為研究初唐的民間造窟風氣、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證。
🏔️蓮花洞區
從北往南續行,蓮花洞區位於西山中部略偏南,區域主要是北魏後期造像中心。
蓮花洞往南依次澌流溪、普泰洞(十四洞)、趙客師洞、破窯、魏字洞、唐字洞。
蓮花洞區大中型窟集中,其中蓮花洞規模為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大型洞窟之一。
由天然溶洞擴鑿成層層精舍環繞此洞,規模僅次於古陽洞、賓陽中洞和火燒洞。
🏔️蓮花洞
蓮花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525 - 527年),因窟頂雕有一朵碩大高浮雕蓮花而名。
正壁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這是釋迦牟尼遊說像,即佛陀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
蓮花象徵佛教,意為出污泥而不染。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
窟頂如此巨大蓮花並不多見。而在龍門石窟中,釋迦牟尼作為立像,僅蓮花洞一處。
蓮花中心蓮蓬分四層向周圍擴散,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
蓮蓬外周一圈三層疊壓花瓣,錯落有序。最外層流水狀忍冬紋圓盤,與蓮花一體。
洞內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釋迦牟尼佛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
弟子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西域苦行僧。
可惜,釋迦牟尼頭像大部分損壞,伽葉頭像整體遺,頭像現存於法國吉美博物館。
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整個窟頂組成了一個蓮花世界。
洞南壁上方有龍門石窟中最小佛像,僅有二釐米高,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堪稱微雕。
🏔️皇家石窟
從北門經禹王池、潛溪寺,遊賞西山石窟最具有代表性的賓陽、萬佛、蓮花洞區。
巡禮北魏至唐代開鑿的龍門石窟,沉浸全球石刻最高代表最具國際化的石窟藝術。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地方,上層統治階層聚力徵集匠師。
重要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政治權力的具體展現,石窟藝術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龍門石窟,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諸多功德窟中,
孝文帝為父皇獻文帝拓拔弘開鑿的皇帝大佛,宣武帝為孝文帝造代表性的賓陽洞。
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等。
唐代開鑿規模宏大,其中,武則天依自己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氣勢更是非凡!
(📷2025年4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