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老街啖美食,豆腐之鄉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閩南式建築......
🌳老街地標
深坑舊名「簪纓」,地形深陷其中,易防守免遭戰亂特質。
其後,因地理位置四面環山,形似坑底而得「深坑」名稱。
景美溪一路流到深坑,過橋之後會看到新北市深坑區公所。
停車場前行「淡蘭古道簪纓街」,老街入口就在大茄冬樹。
深坑,街口的百年茄苳和樟樹,這可是老街著名的地標呢!
經國先生指示保護的圓環的茄苳樹,約有一百多歲的年紀。
深坑老街,曾經為水運要衝地帶,鐵路興起後便逐漸沒落。
後因古樸的紅磚建築、豆腐聞名,有「深坑豆腐街」之稱。
使用深坑好水發酵而成的豆腐,口感綿密滑順,純手工製作
豆腐以鹽滷取代一般的石膏粉,烹調後自然別有一番風味。
⛩️土地公廟
「街頭街尾土地公」,老街街尾有深坑歷史最悠久土地公廟。
鎮街護佑,古早風味的廟口,成為集體記憶生活的人文地景。
「福疪鄉民日日安樂,德佑簪纓年年繁榮」街尾土地公廟。
廟脊少見「雞馬」剪粘,與「多買」諧音,富有吉祥寓意。商家表示,自從老街及土地公廟整建後,生意確實變好了。
⛩️集順廟
建於 1838 年,坐落老街中段的集順廟,是老街的信仰中心。
百年歷史廟宇,是安溪移民精神寄託,更是老街美食聚集地。
主祀唐代茶神保儀大夫許遠,配祀保儀尊王張巡、關聖帝君
與福德正神,之後又從鹿港、北港等地分香而來六尊媽祖。
福建泉州安溪移民開墾深坑,飽受瘟疫與原住民出草攻擊,
便從景美的安溪同鄉處,迎來能防備出草「番禍」與疾病。
磚材結構,分靈自景美集應廟,鄉民組織神民會輪流祭拜。
楹聯「保全簪纓萬世永護鄉梓,儀型流芳千秋庇佑黎民」。
雙忠(俗稱尪公)神像膜拜,保佑土地開墾順利祈禱平安。
酬神廟會,廟埕的戲臺為木造,較一般廟埕戲臺更富古意。
深坑為臺北盆地往宜蘭必經之路,四周群山環繞,由於附近
為茶葉及染料集散地,因此很早就形成了熱鬧繁華的街道。
感受這個小鎮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探訪古老的建築,還是來
品嚐美味的豆腐,深坑都能帶給你一次難忘的小旅行體驗。
新北豆腐之鄉,沿街各種豆腐料理:從鹽滷、串燒、紅燒、
碳烤蒸炸臭豆腐等等,種類不一而足,望之令人垂涎三尺。
老街有名的阿珠芋圓,推薦桂花酒釀與招牌芋頭兩款湯品。
紅豆、綠豆、芋頭、地瓜口味的手工芋圓,搭配綜合芋圓。
的懷舊街道,曾經熱鬧的市集小鎮,如今仍是人潮聚集地。
🏚️古風歷史街區
淡蘭古道簪纓街。嘉慶年間深坑出現市街,臺北往返宜蘭淡
蘭古道必經之處,昔日是販賣茶葉及染料的臨溪集散市集。
【註】
深坑在日治時期,是文山區的行政中心,為全國最小的鄉。
深坑廳舊址(1901年)(稱深坑分駐所) 隱身於老街角落。
紅磚建造、文化瓦屋頂、歐風木桁架,是當時地方行政機關
的流行樣式。轄區包含文山、新店、石碇、深坑、坪林區。
店屋風貌,為北臺灣淡蘭古道上,最具古風的稀有歷史街區。



🏚️淡蘭古道簪纓街
老街滿遍的紅磚瓦、老街前的百年老樹、立面街屋的亭仔腳
、精緻的磨石花磚等等景象,儼然成為深坑最重要的指標。
日治時期 1915 年起,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深坑街拓寬,
街屋改建閩南式的特色,騎樓可見仿巴洛克式的雕花立面。
🏚️店屋木構建築
「斗仔砌匠藝」石砌匠藝,將專為砌成古代量米斗的空間。
傳統建築為斗仔砌紅磚屋與木構屋架和閣樓組合成的店屋。
內置土磚稱「斗仔砌」,可防止雨水滲入,比土埆牆堅固。
店屋木構建築多以簡易木樑設於兩山牆上,形成人字坡斜屋
頂,稱作「硬山擱檁」。半層高的閣樓,作為儲藏或住居。
巷弄石砌匠藝,就地取材景美溪床砂岩卵石,精緻住屋石砌
牆體採「條石砌」,普通住屋為節省人力常用「亂石砌」。
德恩把深坑老街的每個角落都描述的那麼深刻真是太棒了,即使沒去過深坑的人都能感受到深坑的美與歷史的軌跡。
回覆刪除繁華如夢一般走過窄巷老街的榕樹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