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為臺灣戲劇成長茁壯原鄉 ,全臺首座戲劇館座落宜蘭,以歌仔戲為主,布袋戲為輔,兼及傀儡戲、北管戲曲......
歌仔戲、布袋戲承襲倫理思想,維繫華人生活記憶文化,交織著生命與時代故事,是最能代表臺灣傳統的表演藝術。
【註】曲調源自閩南歌謠「錦歌」,豐富多樣的民歌和民間小戲,結合歌舞身段,汲取其它表演藝術養分而成風華。
沉湎戲夢風光,出身竹馬戲、車鼓戲、採茶戲等民間小戲,形式七字或五字聯押,即興填詞,道地的民間生活劇場。
生活化的民間趣味,忠孝節義的典範、才子佳人的浪漫,天馬行空,馳騁想像,淒美曲折的抒詠中,反映精神情感。
「一聲呼出喜怒哀樂,十指動搖古今事由,」精雕彩樓,掌上風雲,袖裡乾坤,融合了民間文學諺俚語,寓言歌謠。
【註】融合雕刻、服飾、文學、說唱、戲曲的舊時表演藝術,源起泉州落第書生梁炳麟寄情滿腹經綸木偶掌中說書。
「千金道白四兩技」,出身文人戲的道白是神髓,「八聲七情」抑揚頓挫,定場詩表現輕重緩急吞吐浮沉多面情緒。
【註】角色出場時四聯白的定場詩表明身分,皇帝曰:「五更早朝穿龍袍,文武百官排兩邊;寡人微力相扶助,保護江山幸萬年。」軍師道白:「神機妙算鬼神愁,兵法經通是武侯;屢陳交鋒屢敗敵,今朝彈指臥龍謀。」市井庶民則插科打諢幽默吟詞。
絕代風華的布袋戲,曾經走過酬神娛人的風光歲月,和歌仔戲同時依附廟會發展,從南管的文人戲蛻變為俠義北管。
蛻變多源的多元文化,從依附民俗廟會,從野臺到電視,再傳回福建原鄉,登壇到劇場,渲染出一片戲夢新天新地!
(2014年5月2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