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運泰來,喜迎八方賓客;元氣瑞增,高唱聖世歡歌。」袁家民俗村保留關中古韻,歲月沉澱甕底,醇釀出一身風華......
從西安出發,驅車前往禮泉縣唐太宗昭陵九嵕山下,人稱「關中印象體驗地」的袁家村,人流向前,而光陰似乎溯回過去。
從西安出發,驅車前往禮泉縣唐太宗昭陵九嵕山下,人稱「關中印象體驗地」的袁家村,人流向前,而光陰似乎溯回過去。
村口華國鋒勒碑:「堅持社會三主義方向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設現代化農村。」村門牌坊也是華國鋒所題。
步入脫貧小村,街口毛像「喜迎八方賓客,高唱聖世歡歌」,讚揚村民以歷史文化資源,成功轉型鄉村旅遊度假美食體驗地。
新街描金牌匾、大紅燈籠裝點古式宅院,歷史江流似乎凝固在明清時期,細看是仿古創新民宿,度假飯店前,體會時光回溯。
步行街道感受時光凝結的風情,青磚灰瓦、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楹聯牌匾的傳統建築鱗次櫛比,一陣濃濃的古意瞬時襲來。
轉入一排錯落有致的青瓦房檐,大紅燈籠北方獅,散發著濃厚古樸的關中韻味,仿佛回到了漢唐商旅繁盛的關中歷史老街市。
彷彿步入影城,手工作坊融合小吃一條街,好似走進一幅市井百態的《清明上河圖》,明清時期的舊街道,飄散濃濃的民俗風味。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走進人流如織的舊街,兩邊店鋪櫛次鱗比,布旗笑靨迎人,我忙著尋找那個不曾經歷過的年代印記。
新街描金牌匾、大紅燈籠裝點古式宅院,歷史江流似乎凝固在明清時期,細看是仿古創新民宿,度假飯店前,體會時光回溯。
步行街道感受時光凝結的風情,青磚灰瓦、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楹聯牌匾的傳統建築鱗次櫛比,一陣濃濃的古意瞬時襲來。
轉入一排錯落有致的青瓦房檐,大紅燈籠北方獅,散發著濃厚古樸的關中韻味,仿佛回到了漢唐商旅繁盛的關中歷史老街市。
彷彿步入影城,手工作坊融合小吃一條街,好似走進一幅市井百態的《清明上河圖》,明清時期的舊街道,飄散濃濃的民俗風味。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走進人流如織的舊街,兩邊店鋪櫛次鱗比,布旗笑靨迎人,我忙著尋找那個不曾經歷過的年代印記。
穿越時空的美好記憶,「昔日預制場,今日康莊街」,古韻家鄉味,傳承賴今人,到處鄉村野菜粗糧,純棗泥伍仁,陝北特色餜餡。
「四海客五湖友到此饗居」,比起西安市到處都有的千百年古蹟,更讓尋常百姓雲集,野菜粗糧,顯然袁家村有了更多的鄉土味。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美食寶地尋麵!「三秦麵條真不賴,擀厚切寬像褲袋;麵香筋道細又白,爽口耐飢燎的太。」
「哨子麵」鄉土風味尤為濃厚,看老師傅精白麵粉擀麵,擀出厚薄均勻麵條細長,勺入鮮香哨子,麵湯油光紅辣,口感柔嫩爽滑。
陝西麵食,最有代表性者莫過於「哨子麵」,具「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特色,湯汁味鮮美,暖胃添精神,居陝西十大麵食榜首。
聞香下馬,遊客到袁家民俗村必點一碗「岐山哨子麵」,麵料佐以豬肉、木耳、豆腐、雞蛋、青菜等多種原料調味品調製「哨子」。
豆腐黄、韭菜翠、木耳黑、餄餎白,乾坤爆滿!細白的麵條再撒上雞蛋油潑辣子,於是紅油浮亮,銀絲飛線,細筋綿軟,入喉生津。
「沒有辣子不成菜,油潑辣子美的太!」,油潑在辣椒,辣勁覺饗味,袁家村美食現場製作,紅彤彤的辣子,香氣隨之瀰漫,燎!
驢子拉磨,石磨碾出辣子,看前店後作坊,一串串紅紅通通辣子,一股股香辣之氣衝撞感官,瞬間通體領受火辣辣的關中豪情。
過對街品嘗道地關中美食,老潼關肉夾饃是正宗的陝西風味,Q彈小麥燒製的餅成千層狀,餅皮每一層都很薄,最外面一層薄脆。
「曹記肉夾饃」卻是硬餅,皮硬蕊軟、餅身蓬鬆,咬一口酥饃脆嫩皮,聽著餅饃切酥切酥響,醬汁燉過的鮮香肉,餡料濃郁淌汁......
女老闆曹玲自豪說道,父親曾是國家一級廚師、特級陝菜大師,曹家肉夾饃因為調料獨特, 所以遠近馳名,生意火爆,財源廣進。
到袁家村當然要嚐鮮來上一杯享譽盛名的「袁家村酸奶」,尤其吃了重口味的麵食,來一瓶酸奶,酸甜適中、細膩柔潤、清新爽口。
據說袁家村裡的水是深井水,打上來就能喝,清爽生津,泡茶別有滋味,在陝西如此乾旱黃土地上能擁有一口深井是上天的恩賜。
前方是「王家茶館」,傳承關中的茶文化,獨特的沖泡工藝口感醇厚,茶香遠播,如今掌門人是「童濟功茶」第五代唯一傳人。
茶韻飄香裡,轉入另一條石板老街,老街內民藝、作坊、鄉味,散發古韻,在此多元的鄉村發展裏,各家尋著別具一格的生活理想。
袁家村凝結華夏民各族共同的記憶,家庭手作坊親切似歸鄉的感覺,如導演張藝謀說:「無論你走多遠,回到西安,就回到家了。」
「座上神聊騷客,荷塘詩意群蛙;餘音裊裊遍田家,皆是唐王佳話。」想著田家茶話,不覺來到「書院街」,青石板路墊階小歇。
書院街在袁家村最北邊,街口有唐將秦瓊之墓以及胡國公祠,似乎正好與古太宗槐在一條線上,是晚近創建民俗、民風體驗一條街。
建造在唐太宗昭陵下,建造在黃河文化搖籃,周秦民族發祥地,漢唐雄風吹過的袁家村書院街,該會展現怎樣的文化底蘊呢?
坐下來聽一段貧村如何化「生存」為「生活」的故事吧!位於關中平原腹地,看村委會下屬公司經營管理,讓現代化交相輝映歷史傳承。
典型的關中民宅,濃濃的民俗民風,厚重的歷史底蘊,經歷歲月洗練積澱,但青磚灰瓦,土色土香,滿足了人們懷古思幽夢。
「筆墨精神千古不變,章法面目刻刻翻新。」如今,老舊農村在時代潮流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以新的定位成為旅遊新寵。
袁家村講述一段有關「生存」變「生活」的故事,貧村位在「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藉著深厚的涇渭文化底蘊,成功轉型為鄉村旅遊。
社區辦公樓旁,明清式樣的古建築供奉財神爺塑像,古建門楣上高懸「關」字戲曲臉譜牌匾,表述出袁家村的文化涵義和經營核心。
七0年代前,是「地無三尺平,沙石到處見。」「耕地無牛,點燈沒油,吃糧靠救濟,住房潮濕破舊,小伙子難討媳婦。」
的窮村。
改革開放初期,村委會書記郭裕祿帶領全村村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和村辦工業,脫貧攻堅,集資入股合作社,打響全國名號。
從平整土地開始,八0年代集體經濟躍上快速發展軌道, 九0年代組建公司集資發展經濟。如今,被稱為「關中民俗第一村」。
「渭南關中一線牽,同心創偉業」,村口村史館,旅遊珍貴的影像資料記錄了袁家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村委會正帶領村民開發業。
關中,這塊黄河文化搖籃,周秦民族發祥地,漢唐雄風吹過的平原,袁家村浸潤傳統文化,以鄉愁情結驅力,感受歷史沉澱。
袁家夢,國夢中!袁家村打造民俗街,集中展示關中農村明清以來生活演變過程,街坊於是成了一本關中古鎮民俗演變的傳奇。
老鎮老街老味道,道地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結合民俗文化,招展農業線上的旗幟,近悅遠來,吸引著海內外遊客歸鄉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