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時間的內在之旅,博館一瞥,進入越南民族學博物館,猶如穿越歷史長廊,一路引領我們窺探越南靈魂深處......
迎賓牆呈現越南多民族國家,臉譜反映多采多姿的民族文化,民族主要為京族,少數民族多達五十三族,分成五個語系。
角落琳瑯滿目的竹笠,笠帽為傣族編織,圓錐形的外表,線條簡潔純粹,搭配飄逸的奧黛,傳遞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情。
天、水、山林三府母神稱「三府祀母」,宗教慶典結合傳統服裝,音樂與舞蹈,祀母信仰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學博物館主要介紹各民族的文化、習俗、節慶、建築、器物,展區為芒族送葬景觀,祭祀佛堂供桌與中國文化相關。
越南人民身處水鄉澤國,一葉扁舟,一支划槳,捕魚的特色船隻「竹籃船」,又稱「簸箕船」,更為輕巧便利移動。
岱族為南島語系,染織品藉著特殊織紋造形與色調,豐美的織紋隱涵民族豐富的生命層次,詮釋著南島意象的再現。
【註】「土族」在越南的正式名稱為「岱」,為南島語系,與中國土族並無關聯,但與廣西壯族有密切的民族淵源。
中越國境相連,民族有千絲萬縷關係,瑤族、傣族、苗族、裸裸族、哈尼、布依族、拉祜族,七民族跨境中越交界。
越境傣族改名叫「泰族」,分成三大支系─「黑泰、白泰、紅泰」,人數達到一百多萬,是越南的第二大少數民族。
「岱依族」與「儂族」源自中國壯族,岱依族縫製織品,地域在中越交界,「儂族」是清朝時期從中國遷移過去的。
仡佬族分佈多數在中國,小部分在越南,越南分佈的哈尼族是中國民族,拉枯族分佈雲南,彝族在越南稱為裸裸族。
越南第二大少數民族「泰族」和「盧族」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泰族聚集區和西雙版納的傣族居住區域相連接。
在越南,京族(越族)是主體民族,起源於中國古代駱越,秦漢南徙,生活在紅河中下游一帶,其地古稱交趾、安南。
在越南,華人後裔被分為三個民族─華族,艾族,山由族,這三個民族至今保留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語言文字和寺廟。
【註】明清時期渡海到越南,分佈於中南部稱「華族」,是南部經濟主導者。客家人稱我為「艾」,「艾族」是是來自中國兩廣客家人 ,三百多年前遷移到越南。明末「山由人」從廣東遷移越南,方言是粵語,文字是漢字。
漢文化的臺灣與越南文化既相似又相異,越南傳統宗教儀式與臺灣民間信仰儀式同樣喜愛使用高明度和高彩度的顏色。
走一趟越南民族博物館,體會這個國家的語言、思想、文學、藝術,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念的精髓與其它國家的差異。
探源新住民母國文化,民族學博物館呈現多民族文化的豐沛內涵,體會族群在同等、尊重、認同中,多元並存、和諧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