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走進徽州古城(四)魚梁古壩》

閱覽徽州古城圖卷,徽州歷史綿延千載,徽州文化包羅萬象,徽州名人燦若繁星,徽韻悠長,是一卷錦繡史詩......



魚梁古鎮



徽商之源,漁梁古鎮,曾經輝煌一時的徽商抵錢塘、下揚州都要從這裡起步,堪稱徽州商人「夢開始的地方」。




魚梁古鎮看徽州,徽州是一個高移民地區,山多地少,人口稠密,素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

《詩經》:「毋逝我梁,毋發我笱。」笱,竹製的捕魚器具。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的矮堰,用竹編的笱捕撈魚。



無徽不成商,無徽不成鎮,踏著昔日雄霸明清商界三百餘年徽商的起航地,徽式建築的古鎮譜出的離鄉的詩歌。




徽商消逝了!古鎮沒落了!古代徽州昌盛數百年的水路碼頭,目前仍保有水埠、街衢、碼頭的風貌,供人憑弔。




漁梁,徽州首埠,始於隋唐盛於明清,古徽州發展中形成的商業村落,老街長達一公里多,還保有商舖、莊號。




古代徽州昌盛數百年的水路碼頭興,如今被歷史塵埃掩埋的商埠,新的觀光產業中,從徽州木雕看出流風餘韻。




練江,下游通往新安江、錢塘江,曾經是歙縣在練江上的碼頭,往來集散聚集地,設有歙縣漁梁壩文物保管所。




魚梁堰博物館,主要展出魚梁壩建造工具,和歷代築壩人物,再現古人智慧,以及古魚梁碼頭鼎盛的繁華榮景。




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古鎮,老街深巷,古店舊宅,悠悠慢慢,千年的鵝卵石路上,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從空中俯瞰,魚梁古鎮格局像條魚。東西向的古街依水而游,街面的小卵石像魚鱗,街巷像魚骨,石埠是魚鳍。




臨街的都是商號貨棧,木鋪板門面,二層樓房底層商鋪,前店後宅,下店上宅,散發出的卻是滿滿的生活氣息。




出了漁梁古街便是漁梁路,鵝卵夾道的石板路古民居,古祠堂也隨處可見,歲月在歷史文化名村留下斑駁痕跡。




昔日徽商走的是水路,水厚則徽盛,水淺則徽耗」,水能聚財,「水聚徽盛」的牌匾,道盡了魚梁興衰往事。




雕樑掛匾,古樸典雅,知府題匾「崇報立達」故名崇報祠。三進三開間二天井,屬徽派建築典型的天井式祠堂。




「水聚徽盛」,「崇報祠是一座壩祠,始建於光緒卅一年(一九0五年),為紀念修建漁梁垻有功的宦紳而建。




祠內供奉牌位,天井立有「重修漁梁壩題名碑」、「嚴禁貨物上壩」的禁碑等,是當年漁梁壩管理的歷史資料。

【註】



祠內繪像,同時供奉隋末唐初汪華、宋濟、袁甫等歷次修建漁梁壩重大貢獻的官宦、與商賈,仁人志士的牌位。




古老的漁梁壩,已經守望練江近一千四百年,昔日古街兩旁的商號店鋪貨棧,失去了舊時的繁盛,步入了遲暮。




走過漁梁人家,參觀了「水聚徽盛」的崇報祠,看見了一個為你講述徽商故事的博物館,徽商故事開始於漁梁。



魚梁古壩



徽州古城,練江繞城,出城沿江而行,水邊蘆葦隨風搖曳,腳下青石舊路坎坷,新安古道,千年古鎮依稀可見。




側耳傾聽那些流轉千古的名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丢。」故事源頭就發生在漁梁碼頭。




魚梁緊偎徽杭公路旁,在徽州歙縣古城南側,雖然距離徽州古城幾步之遙,但它卻遠離了城市喧囂,寧靜悠久。




魚梁,以壩聞名,自唐朝始,攔江建壩,節流緩水,古鎮修壩開埠,由此興盛千年,徽商順水而下,數代輝煌。




始以橫木,後為滾石,所用石料為紅砂岩。橋為縣內古橋之最高最寬者,往來船隻可不落風帆桅杆從橋下通過。




明清時期,徽商崛起,徽商之源 ─ 漁梁古埠,坐落於新安江上游最古老的古代攔河壩,被稱為徽州的都江堰。 




明代重建,壩下激流奔騰。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




古壩全長一三八公尺、底部寬廿七公尺,頂寬四公尺,以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是中國現存古代石質滾水壩。

【註】


跨江而臥,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如穿了石鎖互相牢固銜接。




橫江船運徽州盛產茶葉、木材、中草藥,陶瓷、墨硯、漆器等手工藝品,換取民生物資,徽商便由此應運而生。




漁梁古壩,枕著青山,牽著古街,靜謐在陽光下,閃著白色光芒,練江的水少了,河床變成了岸,小船擱淺了。




新安江水系的溪河縱橫村里,曾經,漁梁壩成為徽商告別家人外出謀生,和聯通水陸接駁貨物的一個重要埠頭。




曾經,「力耕所出,不足以供」,「非經營四方而絕無活路」,歲月流逝,時代嬗變,徽州人不必再出外經商。




歷史的腳步,沉浸在時空裡,我站在漁梁古街,回顧眺望歷史,漁梁人家還在延續著古老的生活,簡單而美好。


(以上圖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有觸及版權請通知本人刪除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