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古蹟走讀(一)蘆洲李宅》

走讀蘆洲李宅古蹟,看遷臺家族在臺灣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的奮鬥過程......


一、走讀蘆洲李宅古蹟

蘆洲李宅



「蘆洲文風人才薈萃,李宅孕育文化百年。」走讀新北蘆洲李宅古蹟。




「隴西堂」,家園古蹟迎祥,「蓮出淤泥不染,田野美景綠野納福。」




蘆洲李宅又稱「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古蹟因抗日志士故事奕世芳傳。


中原古宅



傳統厝屋前院圍牆出入防禦之院門,貧富的象徵,即所謂「門第等次」。




宅第坐東南,遠眺觀音山,正前方設置門樓連以矮牆,區隔內外埕空間。




與半月池、內外埕、正身、左右護龍組成格局,跨過門樓進入中原古宅。




半身浮雕基座銘刻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開會時牆上必掛的「復疆」二字。

【註】
李友邦之妻嚴秀峰為女中豪傑,將軍伉儷組織臺灣義勇隊實際參加抗戰。




抗戰勝利後,李友邦還將「復疆」二字題寫於廈門南普陀寺後山石壁上。


二、前埕

浮水蓮花



將軍宅前有埕,分內外兩層,一道矮牆及門樓隔開,埕之前方為蓮花池。




浮水蓮花池,接連淡水河,當年修築水道自大陸運送建築李宅所需木料。




「七星下地浮水蓮花」風水寶地,因矗立於田尾,鄉人皆稱「田仔尾」。

【註】
「浮水蓮花」指宅前大池,可見遠方觀音山倒影有如照鏡,是風水寶地。




乾隆末,田野美始祖李正一拓墾蘆洲,篳路藍縷,開創耕讀的精神代表。




「傳世惟青簡,留耕有丹田」,李宅由李樹華偕同七大房兄弟共同興築。




每逢天氣晴朗,池中映現觀音山頂倒影,清晰美觀,是謂「李厝一景」。




當年兼具風水運輸、貯水洗滌,古蹟活化後,成為靜心澄慮的休閒佳地。

【註】
蓮花風水池兼具運輸、灌溉、防火防洪、儲水、調節氣溫、養魚等功能。


蘆洲泛月



蓮花池之後,又一個門樓,兩側連接圍牆,進入門樓之後,有鋪石前埕。

【註】
前後埕之間,修築了第二道門樓與圍牆,外門「門衛」強化了防禦功能。





門樓石牆,運用北投唭哩岸砂岩,取代土角砌造,可防水災且冬暖夏涼。

【註】
蘆洲低地水患不斷,磚石砌造的李宅,反映了先民克服自然災害的用心。




蘆洲李宅創建於一八九五年,見證蘆洲百年發展史,環境變遷的軌跡。

【註】
水岸蘆洲,淡水河下游西岸,水道曾經四面環繞,河畔沙洲蘆葦茂生。
秋季蘆花盛開之際,白鷺鷥穿梭在蘆花叢畔,有「鷺洲」「蘆洲」名。




「門向觀音吐霧勝景,家居蘆洲蓮池泛月」,蘆洲泛月以不復淡水八景。


三、三落大厝

三落四合院



李宅三座合院建築並置,甚具特色,保存完整,為宅第類型古蹟之典範。




李宅規模為正身三進,帶內、外護龍,全宅方整矩形,共七廳五十六房。




建築保有中軸左右對稱之儒家傳統,三進大宅在臺灣保留大宅中屬少見。




三進六護龍,縱向主軸五,橫向主軸有三,內、外護龍各自成獨立合院。


門廳雕飾



李宅禮聘江西名匠師廖鳳山親臨設計監造祖厝,反映興建的謹慎用心。

【註】
與一般閩粵匠師不同,因江西為內陸,因此民間稱李宅為「中原宅」。




五開間,疊層之馬背脊屋頂,昂揚天際,少華飾崇尚簡約之建築特色。




在門廳入口凹壽的壽樑雀替,淺雕著夔龍,是唯一較具裝飾性的木雕。

【註】
夔龍紋飾相傳舜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後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鏤空花磚兩側泥塑螭虎收邊,脊頭以如意形雲朵泥塑圍稱著剪黏裝飾。

【註】
螭虎乃龍生九子之一,身體無麟片似虎,寓神武力量、王者權勢風範。


四、中軸線的建築

(一)第一進門廳



少裝飾,多文字,正門門額文字,是由黃色的瓷片拼成「外翰」二字。

【註】
清代舉人羅秀惠所題,意取「外取門生可入翰」之意,極具歷史意義。




李樹華任儒學正堂晉贈奉直大夫,光緒御賜「外翰」「丹桂九鼎」門神繪寫。

【註】
外翰文武門,左門扇文官手持物為牡丹,右門扇為爵,稱之為「簪花晉爵」。




李宅門廳與正廳是穿斗與抬樑混合式構造,屋架大樑有「洛書」彩繪。

【註】
河圖星河宇宙,洛書表達空間,二者是華夏文化源,伏羲據此畫八卦。
河圖洛書是祥瑞之兆。相傳聖王德政,天授河圖洛書,象徵天命所歸。




門檻後三洞,稱為「伏兔」,以將士守衛如兔隱伏,有防盜守護之意。

【註】
門檻內側有三個圓洞,稱為伏兔,門上方加一道連楹,同樣有三個洞。
當門扇關上後可在其後方加上三道豎直門閂,以防止入侵者撞門而入。


天井



天井「四水歸堂」,財源匯流;「人」字紋砌磚,「人丁興旺」意涵。

【註】
天井四周建立小水溝,再留設暗管將雨水導出至周圍排水溝,排水由住
屋左側再往右流過屋前,再排入蓮花池,如玉帶纏腰,象徵家財萬貫。

天井空間以紅磚鋪面,且在不同的空間有不一樣的疊砌法,頗具特色。
屋內以「人字紋」象徵門庭若市 ;屋外則是「丁字紋」象徵人丁興旺。 




李宅在十九與廿世紀交替之際,仍堅持儒家精神中式傳統的中軸對稱。

【註】
天井兩側廂房,磚牆與板壁混合構造,突顯中軸及佛堂空間的重要性。




李家宅第安排,左廂設耕廳,右廂設私塾,明白揭示耕讀的精神傳承。

【註】
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天井兩側廂房的門窗上壁板以書法的文字藝術來表現,裝飾兼具教化。


(二)第二進正廳



屋基墊高,加厚的牆體,牆基部分多為磚砌,宅內超過一百支紅磚柱,
兩側左右護龍,室內中央豎立磚柱(將軍柱),達五公尺,全臺僅見。




正廳庭訓:「一般心而友弟兄必恭必敬;兩件事以傳孫子半讀半耕」,
橫批:「傳世惟青簡,留耕有丹田」,由清末舉人張希袞書寫的對聯。




第三代李樹華,清朝任臺灣區秀才主考官,李家成為地方的領袖士紳。




開漳聖王詩「禮節傳家範,簪纓奕世芳。飛鞭馳道坦,聚蓋艷陽光。 」 

【註】


馬前總統曾四度到訪蘆洲李宅,向李友邦將軍遺孀李嚴秀峰女士致敬。




正廳脊樑彩繪「太極八卦圖」,作為驅兇避災、制煞納吉的吉祥圖案。




中廳隔扇門、門楣、大樑、屏門腰板萬字不斷,象徵「祿、壽」彩繪。




格扇或稱格子門,分格室內外的裝修,通常運用在建築中最重要空間。




屏風門扇有遮擋作用,不致一眼望穿後堂的公媽桌,左右闢門供出入。


(三)第三進公媽廳

天井



李宅「大厝十三包五,三落百二門」,三組合院規模宏大具防禦性質。




中央由四扇格子門組成如屏風一般,從後廳望出,空間流暢不失莊重。




宅內中軸天井鋪磚與石,中央凸起四周略凹,排列圖案符合風水理論。




天井兩側廂房題有「忠孝」「節義」字,是先祖書房,展出李家史料。


遷臺家族



蘆洲李家二代祖李清水,蓽路藍縷的耕讀興家,是「耕」的精神代表。

【註】

李氏家族原籍福建同安,先祖李正一在乾隆年間隨移民潮到臺灣開墾。




「讀」的精神代表 ─ 李樹華開蘆洲科舉人物先河,百年樹人教育精神。
四代祖李雲雷, 通曉星相、醫學,懸壺濟世,代表「醫」的仁愛精神。




愛國精神代表 ─ 李友邦廣州成立「臺灣獨立革命黨」,擁戴祖國愛國革命。




內渡大陸入黃埔軍校二期,領導臺灣脫離日本統治而獨立,尋求回歸中國。

【註】
五代李友邦加入臺灣文化協會,赴對岸就讀黃埔軍校,成為首位臺籍將軍。




古蹟保存的精神代表 ─ 嚴秀峰,保存中華民族文化資產古蹟堅持奮鬥廿年,
堅毅不拔的人文精神,保存「蘆洲李宅」,創私有民宅列入古蹟先鋒典範。


公媽廳



第三進公媽廳十三開間,臺灣能有三進十三開間規模,僅有蘆洲李宅。




「道德傳家克守猷龍懿訓,清廉處己仍存旋馬高風」亦舉人羅秀惠題。




後廳門楣、大樑包巾八卦、神龕各式彩繪,均顯示出李宅裝飾雅致的一面。




廳堂廊柱磚砌,挑檐較深採用雙挑出拱,「步口通樑」直接伸出簷柱下。

【註】
李宅中廳及公媽廳皆在廳門外再留一步距離,作為門廊,稱「出步起」。




建築木造結構與磚柱並用,所用斗拱不施花飾,具有北式斗拱之風格。

【註】
李宅整體造型樸素簡約,全宅未用木柱,是磚造石構之大型中原院落。


五、護龍天井

左右護龍



李宅有傳統儒家的「左昭右穆」對稱佈局,護龍俱直長天井,輔弼兩邊。




房間多,內部廊道處處相通,門廊用磚砌拱圈,由左到右空間層次分明。




四通八達的走廊,陽光雨水的天井,讓人與人、人與自然有親密的對應。




護龍廊道貫通,配合堅實的外牆,使得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結構牆兼具區隔、保護的功能,外圍石砌牆為主,下層磚石、上層木材。




將橫向交通的過水亭,架在內外護龍樑柱之上,構造簡潔,空間寬敞。

【註】
過水廊,連繫正廳與護龍,或各護龍之間的廊道,見於多院落的民宅。




磚柱與木樑斗拱混用,磚柱防潮,斗拱防日曬雨淋,出檐斗拱最特別。

【註】
牆壁與屋簷相接處,以「簷枋」或「斗栱」作出步口,稱「出屐起」。




護龍室內中央全豎立磚柱,高達五公尺,稱「將軍柱」,為全臺僅見。


合院天井



格局中最大特色各有一列護龍不朝中軸線,反而朝外,另形成兩組合院。

【註】
宅內天井成長方形,民間相傳扁形天井形狀如「昌」字,象徵家道昌旺。




護龍天井空間以紅磚鋪面,且在不同空間有不一樣的疊砌法,頗具特色。




其三座合院並置,中軸與護龍三組天井,是全臺孤例,也是唯一性地位。




而護龍之合院,提供了寬敞的生活空間,左右各自有水井提供日常用水。




合院中鑿有兩口井,作為飲用水,在臺古宅中能保持水質乾淨也屬少見。




李宅有的是質樸的建材與天地共構的生活空間,與土地孕生的溫潤情感。


六、古蹟活化

時代記憶



落腳蘆洲田園野美的一支,現已繁衍至第廿四世,後裔發展到近千人。




轎子搭配照片與文字介紹,細細感受從清朝到現代,李家的流轉更易。




古蹟之建築風華中,保留舊時代的共同記憶,塑造整體性的文化空間。




落腳蘆洲李宅,見證了遷臺家族在臺灣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的奮鬥過程。




粗獷的泉州白石牆只經過粗琢,體現了李家樸實無華,刻苦患難之精神。




「半樓仔」儲物隔熱兼避洪水之用。磚砌木窗框,顯示農家的樸實作風。


家具風華



營建匠師,李氏家族發展史,望族里仁故居,古蹟活化深具文化價值。




蘆洲李宅占地二千四百多坪,建築物規模恢弘,卻主動願意成為古蹟。




沉浸於舊時代精心製作家具的風華,勾勒出李家當年日常生活的樣貌。




也讓蘆洲李宅,在臺灣住宅類古蹟中,成為最具備高度真實性的代表。


文化傳承



耕讀傳家遠,蘆洲李宅典傳先民精神,中原宅是臺灣文化的珍貴資產。




房間佈置傳統民宅之風貌,蒐集農具展示,體現李家耕讀傳家之精神。




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二00六年建立「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蘆洲李宅除了是臺灣農村代表性宅第,也成為文化傳承與學習的場所。




而今抓周、收涎古禮,讓蘆洲李宅古蹟成為傳統民俗活動的代名詞了。


(2023年10月2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