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江南行旅浙江篇(十六)湖州南潯古鎮(下)百間樓,張靜江故居》

若問江南在何處,一路南尋到南潯。江南六大古鎮我獨愛南潯。
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之後,賞張靜江故居、百間樓民宅建築群......


一、 一路南尋到南潯

不到南潯,怎知江南


不到南潯,怎知江南?走進南潯,那長廊木雕,黑的牆白的瓦,
還有那些數不清的深巷小橋,鋪成一幅濃墨淡彩的江南水鄉圖。




石橋運河風景如畫,小船慢悠悠地在小河遊走,說不清的愜意!
夢裡水鄉,乘著微風,船上慢悠悠的晃蕩,漫遊在幽靜的河道。




沿著頔塘運河行至通津橋,就到了兩座橋十字相交處。船一調頭,
進入了潯溪。不足百米的石板街上,餐點茶館,人間煙火氣十足。




南潯,充滿詩意的名字,人少又美的古鎮,讓人身未動心已至。
水船悠悠,垂柳依依,白茶清風別無事,我在等風,也在等你。




南潯鎮商業氣息尚未濃厚,歇腳點一壺茶,老闆親切隨客意。
水船悠悠,垂柳拂岸,浙寧茶食,南北雜貨,一幅人間煙火。


富甲南潯


南潯古鎮自古富人居多,建築也都是富戶的大莊園,高貴優雅。
富甲南潯,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美麗如畫的江南水鄉風景相結合。




西洋風曾經在此盛行,中西建築及名人富人家宅為南潯主體建。
歷史沉澱多的南潯,為遊客提供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真實體驗。




南潯是江南太湖邊上水鄉,最沒商業氣息的古鎮。南潯走一走,
體驗人在畫中游,畫在景中走的美好感受,使人陶醉流戀忘返。




南潯古鎮上開發了九大景點,多是當年古鎮巨富的私宅和園林。
沿著河邊向北步行,河街便是景區內的「劉氏梯號」富人深宅。

【註】
景點分為張石銘舊宅、求恕里、劉氏梯號、廣惠宮、絲業會館。
歷史沉澱多的南潯,為遊客提供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真實體驗。

尋味南潯


品嘗南潯風味糕點,如定勝糕、木錘酥、芡實糕、艾草青團等。
江南糯米製成的桔紅糕,玲瓏剔透如玉,糯滑可口,甜韌適中。




古鎮有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美食,雙交麵(酥肉爆魚麵)必打卡。
南潯必吃的是潯蹄,色澤鮮嫩,肥而不膩,鬆軟香滑入口即化。




風枵茶、熏豆茶、清茶傳統三道茶的茶香是去南潯須要嚐嚐的。
分為清茶,甜茶,鹹茶三類,口味香甜,散發著水鄉獨有味道。

廣惠橋碼頭


江南好,最憶是南潯。「畫舫千家夾明鏡,石梁三道臥晴虹」。
單孔石拱橋,位於廣惠宮(又稱張王廟)前,因而名為廣惠橋。




知名道觀悠悠歷史九百多年,較南潯古鎮的建鎮歷史還要久遠。
傳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士誠曾以此為行宮,又名「張王廟」。




始建年代不明,嘉慶五年(1800)和同治五年(1866)曾重修。
橋長18米寬3.3米高5.3米,東西踏階各24級,拱券縱聯分節砌築。




橋前一對石獅子,橋身高大,因舊時通航輯里絲貨船出口海外。
年代悠久歷經千百年仍安穩屹立一方,見證了南潯古鎮的變遷。

洪濟橋


「南潯三古橋」,廣惠橋與不遠處的洪濟、通津二橋組成美景,
「小橋流水人家」,成為明清時期江南最具特色的民宅建築群。




「十步一橋」的南潯,鼎盛的同治年間,鎮上的橋樑多達107座。
廣惠橋與洪濟橋皆是三孔石橋,小橋流水風景如畫,屹立一方。




橫亙東柵河上的洪濟橋俗稱新橋,長28米,寬3.5米,拱高7.2米。
橋下有碼頭,碼頭上有石桌石椅,這是為那些候船的人準備的。 




橋上西望東市河通津橋,單孔石拱橋的通津橋在東大街古運河,
南潯眾橋之首,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從北區進一眼就能看見。

【註】
南市河的廣惠橋,頔塘河的通津橋和洪濟橋(頔塘故道雙橋)。

輯里湖絲館


千年道家福地廣惠宮東側,為世博金獎之榮耀 — 輯里湖絲館。
「輯里湖絲」是世界級品蠶絲,浙江傳統絲織,屬於南潯特產。




絲業會館隱藏在評彈聲中別有洞天,大門英文SILK GUILD橫額。
中西合璧式門廳、議事廳、中式會議廳三進。內有臨水的古戲臺。




南東街為一溜古色古香店鋪,防滑縫的厚實的砂礫岩石板鋪就。
過磚石門洞,迎面題刻「萬國衣冠」,背面題刻「黼黻文章」。


二、百間樓

百間樓屋


若問江南在何處,一路南尋到南潯。人家盡枕河,水港小橋多。
百間樓河為古運河支流旁西,四00公尺長的樓屋沿河蜿蜒而建。




江南明清沿河民居群遺韻 — 百間樓,南潯民居代表性建築群,
為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女眷而建居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運河水流淌,人家盡枕河,水港小橋多。河埠口石階,木柱廊簷
與相映河水中倒影,隱約漁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畫卷。




「南潯頔塘俊賢萃,民居百樓虹樑多。」由一0八間房間組成的
百間樓依河立樓,河道蜿蜒逶迤流淌,石橋與騎樓式長街相連。




白牆青瓦,房舍連排,側牆相接,雖然破舊,但依舊很有特色。
跨河遊賞讓人彷彿穿越回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江南的韻味。




「百間樓上停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富庶古鎮曾經靈氣流動,
像斜陽春色晚,如今都已斑駁成影,靜靜地守候著歲月的年輪。

河岸長街


坐落於南潯古鎮東百間樓河兩岸,河東起東吊橋,北至栅樁橋,
河岸的休閒椅,橋邊的綠樹小店,營造出一種寧靜安逸的氛圍。




石質基礎混凝土橋樑,「工」字型「便民橋」凌駕在南市河上。
南北橋面各有一翹簷四角木亭。板櫈狀的新橋下有一平板老橋。

【註】
平板老橋下通行大型汽車,聯繫著便民路南市河之東西交通。




潯溪迎雅士,藝術覓知音,「集古乃增廣見識,收藏為保存史物」
河岸的南潯民間古玩藝術品交流中心,可以想見此地的富貴風雅。




「藻耀高翔」大隱隱市,青磚墨瓦的客棧,江南水鄉建築的韻味。
書畫院客棧前身是瑜文齋書畫院,高牆疊瓦間隱藏了私家小園林。

【註】
百間樓東邊的「留蔭廬客棧」是清代光緒年間老宅改建,有前後
庭院,地道的園林民宿在當地十分出名,標價大概兩百多一間。




横跨於百間樓河道之上的長發橋,是古鎮上第一座鋼筋水泥橋。
建於民國十四年,長板橋岸的柳樹和古老的江南建築相映成趣。




「南潯家風傳承館」坐落在古鎮,是當年的金氏承德堂紀念館。
傳承館由近代絲商「八牛」之一金桐,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所建。




正廳楹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格外引人注目。 
濃厚的親子氛圍和厚重的名人文化,是南潯家風傳承館的展陳特色。




傍水築宇,拱橋跨河,沿河成街的百間樓。傳統烏瓦粉牆樓房,
高低錯落,充分利用空間築騎樓,而樓前連披檐,可避雨遮陽。

【註】
騎樓式長街由輕巧通透的捲洞門組成。各樓之間均有形式各異的
封火山牆,有三疊式馬頭牆,也有琵琶式山牆,高低錯落有致。




水船悠悠,垂柳拂岸,白茶清風別無事,我在等風,也在等你。
你來,南潯古鎮,河畔小院歇腳,點一壺茶,老闆親切隨客意。




南潯,充滿詩意的名字,人少又美的古鎮,讓人身未動心已至。
耐得住寂寞的古鎮,湖州南潯默默地守候著她濃厚的文化積澱。


三、張靜江故居

古鎮藏史


續行在以張靜江故居、百間建築和東大街為主的古鎮東北區塊。
每一處都是風景,都是故事。漫步繁華間,領略人生百態韻味。




黛瓦粉牆,高低錯落有致,樓之間均有形式各異的封火山牆。
古鎮中藏着濃濃的中國近代史,近百年的時空距離清晰如昨。

尊德堂


故居由張靜江父張寶善於光緒24年(1898年)建,典型的江南
豪門高大幽深,尤其是韻味獨特的封火山牆,堪稱江南一絕。




張靜江故居,又稱尊德堂。清代傳統的三進五間式的古建築。
以「世德作求」為家風,顯露著奢華中帶著樸素的幽深風格。




「尊德堂」三字為通州張春題寫,中堂畫系諸公晨手指佳作。
兩側孫中心題寫對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險霜寒四十州」。




故居建築為典型江南宏門豪宅風格,一進大廳接待賓客正廳。
邊廳結構為雙層,冬暖夏涼,是張家用來接待一般客人用人。

【註】
其中一幅「鐵肩擔道義,棘手做文章」送陳立夫字現在臺北。




大廳達624.8平方米。抱柱聯翁同龢(同治光緒二帝師)題:
「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江南一絕


尊德堂的兩座門雕,雄刻十分精細,門據分別為「有容乃大」
和「世守西銘」,均為南潯近代實業家兼收藏家周夢坡所書。

【註】
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丈,無欲則剛」名句。




二廳三廳陳列著張靜江開眼看世界,走出國門經商致富事蹟,
支持孫中山革命,展覽中有不少珍貴的張靜江與家人的照片。




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開,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
每進連有直式防火巷。韻味獨特的封火山牆,堪稱江南一絕。




南潯古鎮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集財富、文化與權力於一身之地。
漫漫韶光裡,張靜江故居默默守護,丹心俠骨的歷史榮辱滄桑。

富商子弟


南潯「四象」—劉家銀子,張家才子,龐家面子,顧家房子。
黨國元老張靜江是懿德堂張石銘的堂弟,同為南潯張家才子。




張靜江出生在「南潯四象」之一張家,四象中第二富張頌賢,
先祖張頌賢以絲鹽業起家,擁有雄資,至光緒中期稱雄一方。




張寶善繼承家業後縱深擴展鹽相關加工業,醬油醬菜腐乳等,
壟斷了南潯周圍方圓五0里內的醬製品的生產、批發和銷售。

生為人傑


那個眼有疾的跛足闊少騎着自行車,在青石板上一溜風而過。
得益於優渥生活環境,張靜江為人豪爽,喜歡冒險新鮮事物。




訪張靜江老爺子舊居,​聽牆壁上的文字和照片訴說那段傳奇。
行俠仗義的中華第一奇人 — 張靜江(1877至1950年)又稱人傑。




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孫中山先生稱「中華第一奇人」。
孫中山先生與初遇時稱張靜江為奇人,後來稱他為革命聖人。

丹心俠骨


廿五歲那年,張靜江在去法國的途中結識了孫中山,深深被其
愛國思想吸引,出手便給了孫中山三萬兩白銀作為活動經費。




靜江為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國鞠躬盡瘁,傾其家產資助革命。
他與孫中山先生約定電報暗號,說:「如果革命需要錢的話,
可拍電報給我,在給我的電報中以 ABCDE 為數碼,A為一萬元,
B 為兩萬元,以此類推即是。」給予孫中山先生經濟上的支持。




故居內大量的鮮為人知的史料,真實地記錄了中華奇人張靜江
資助孫中山革命的經歷,以及張靜江與蔣介石的恩恩怨怨。




張靜江行俠仗義,曾被年輕的蔣介石尊稱為「二哥」。二廳、三廳
裡陳列著生平事蹟的照片、書札、任命狀等,其中頗多名人遺物。




張靜江,一位褒貶不一的人,幫助過孫中山也扶起了蔣介石。
國民黨「四大元老之首」,孫文題「丹心俠骨」贈革命聖人。


(📷2024年9月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