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會到中山堂,國家第二級古蹟,中山堂是政治活動的重鎮,也是藝文活動首選場館,走過歲月,耄耋風華,尊貴氣派依舊......
堂皇之堂
位於臺北市的中山堂,是臺灣第一個會展建築,堂皇之堂落成於日治時期的一九三六年,當時稱為「臺北公會堂」,歷史光環顯赫。
廣場上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長軸歷史,以一八九五年為起點,每年一刻痕,靜默沉思古蹟文化與歷史脈絡。
清朝臺灣衙門舊址,孫中山像,建築景觀與歷史脈絡相連結,廣場碑體北側闢築團圓池,象徵繼往開來,勝利希望,迎向嶄新的一頁!
門廊左右各設一個「淨足池 」,因應當時「三線路」面未鋪設柏油水泥,塵土飛揚,公共建築門口設置洗淨塵垢水池之公衛觀念。
建築風格
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為都市舉辦集會活動所設計的公共建築,臺灣各大都市公會堂中,「臺北公會堂」是首屈一指的一座。
由日本知名建築家,同臺灣總督府的井手薰設計,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是當時日本第四大的都會公會堂。
建築風格乃是古典均衡對稱,簡練的幾何線條,細節以圖案裝飾,兩柱門面,羅馬柱身下半部的馬賽克,引領當時的時尚風騷。
正面入口門廊以弧形三拱圈設計,柱身崁有壁燈,作工精細;大廳天花板以阿拉伯風格穹窿造型飾以幾何圖案,空間顯得華麗氣派。
尋幽訪舊
尋幽訪舊,位於一樓的介石先生辦公室原為當時蔣總統的臨時辦公室及私人貴賓室,莊重典雅的家俱,接待過多國元首及貴賓。
而入門左側的貴賓廳是當時宋美齡的私人休憩廂房,戶外露臺俯瞰廣場,當年當選第四任的總統伉儷,在此向群眾揮手致意演說。
走步絨毯,宛如名媛仕紳,銅製的樓梯扶手,配合寬廣的樓梯,窗櫺兩側設置平衡銅錘,暗藏槓桿原理的玄機使開窗時可隨意停格。
展覽巡禮
二樓左右迴廊設置第一展覽室、第二展覽室,亮點巡禮,八十週年特展宛如前世今生,八十週年,回眸駐足,光環顯赫,風華依舊。
賦予典藏與展覽功能之中山堂,各大廳與環繞廳堂之長廊,戰前的「臺展 」「 府展」,戰後的個展聯展,都表現了海納百川的氣象。
二、三樓之間,中央樓梯掛著臺灣首位雕塑家黃土水的知名作品《水牛群像》,文建會公告為「 國寶」的巨型淺浮雕為鎮館之寶。
整幅作品由八區塊拼成,鑲嵌於面對「光復廳 」大牆,石膏材質,原作原幅尺寸,水牛牧童與蕉園為內容,刻畫出亞熱帶臺灣風情。
大宴會廳
「光復廳 」舊稱「大宴會廳」,一九四五年,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的歷史場所,一九五四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在此簽定。
身為最大一座專為舉辦活動設計的公共建築,舉行最重要的大型典禮,那可容納千人的「光復廳 」,是極具重要性的活動中心。
臺灣光復一週年紀念大會、國民大會、正副總統就職典禮、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美國總統尼克森、南韓總統李承晚,嘉賓雲集。
中正廳
「集會堂」─「 中正廳 」內分兩層,上下層觀眾席合計兩千多席,在一九五0至一九九0年代,為公教人員免費電影觀賞之所在。
中山堂已逐漸褪去過往政治階層的嚴肅面,古蹟建築活化再利用,文化轉型,成為演藝休閒的空間,舊時代綻放的光芒,格外耀眼!
華年流光,星光燦爛!眾樂之堂「 中正廳 」是臺灣表演精華史之縮影,它彷彿是一畦藝文種原,孵育了各類型的藝術種子。
(2017年2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