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鷹展翅屋頂,成了進入十八丁過港的路標。上船地方就在港口海鮮樓,從碼頭到老港需半小時船程,餵食老鷹、參觀漁村魚寮是主要行程。
昔年從此地往返太平,需時一個下午,是地名的由來。咽喉之地是英殖時代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港口,全馬第一條鐵路就是從這裡起造運送錫礦。
來自潮州,擁有百年歷史的漁村,自然生態得天獨厚,除了擁有馬來半島最大的紅樹林,也因為生產的蚶味極肥美而享有「蚶都」之
搭船遊海,飽覽紅樹林風景,漁村雖然沒落,但如今串聯老港生態旅行,結合賞鷹、觀日落、看螢火蟲,以及體驗老港漁民風情的旅遊體驗。
老港,這個與世隔絕之島,曾經海盜活躍, 雙槍「海霸王」陳寬轄,一九七八年與警方對峙槍戰,轟隆隆聲中神秘失蹤,增添孤島一頁傳奇。
學者指出:「 生態系統維持數量龐大的海岸生物充裕的食物,成為動物和海產生長繁殖的棲息地。」 尤其是水域海產,魚蝦蟹蚶螺不缺。
二00四年海嘯洶湧翻騰,席捲印度洋周邊海岸,沿海諸國唯有此地紅樹林作為海岸屏風,緩和了海嘯的破壞力,毫不起眼的植物群落價值浮現。
船抵老港,這個比十八丁歷史還要悠久的漁港,只有水路可以抵達,海上漁港建在沼澤濕地上,村民搭簡陋鐵皮高腳屋離地而居。
漁村何時開始沒有紀錄,據村民說道,起初漁夫搭架帳篷休憩,後來沿著河岸線修建起木橋和浮腳樓,一條線狀發展的漁村就這樣開始了。
遙望海上休閒屋,當年先賢南來,搭船首先抵達老港後才到十八丁轉往太平,孤懸海外的漁村迄今無水電網路,村民各備發電機,收集雨水飲用。
踏上村里高腳石板道路,八百公尺長的灰石步道旁,民宅深鎖,人煙寥落,船隻、魚網、蚶田, 閒閒散置在遠離塵囂的海洋懷抱中。
此地居民不慌不忙,照著自己的時間走,過者時光倒流的生活,守著漁村的老夫妻,開懷的笑容,告訴我們簡樸未嘗不是幸福的泉源。
高腳搭建的棧道外,令旗迎風招展,大馬稱福德正神大伯公,是潮州移民入境問俗,拜碼頭請求準許在此異域落腳居留,稱大伯公廟拿督公廟。
經過城隍來到華小,長橋盡頭當地人稱「芭尾」,清靜之地是培智華小,目前只有二十幾位學生和十位老師,但還是弦歌不輟,堅持辦學。
百年教堂沒有天主教徒,但老港人堅持保留,初一十五,純樸的村民會點一對白燭、獻一盤水果、插上鮮花,表達對不同宗教的包容尊敬和感恩。
探索老港漁村,碼頭築寮養殖魚蝦,天羅罩著一口口浮在岸邊的四方格,水中天像是一畝畝看天田,和當年移民堅忍頭頂的烏雲一樣。
百年教堂沒有天主教徒,但老港人堅持保留,初一十五,純樸的村民會點一對白燭、獻一盤水果、插上鮮花,表達對不同宗教的包容尊敬和感恩。
孤懸在海外的島嶼,一百五十年如一日的漁村,居民世代以漁業維生,留不住嚮往外界的年輕人,留下的不到三十戶人家,在這裡安家立業。
紅樹林複雜的根系,豐饒的土地,提供了大量食物和庇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海洋生物充足的食物,成為養殖業最肥沃的天然溫床。
繁茂的紅樹林更為十八帶來了生態旅遊,漁場體驗最讓人歡欣雀躍!乘著快艇,魚食一撒進魚場,數十條活跳魚接踵摩肩爭相競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