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徽州古城圖卷,徽州歷史綿延千載,徽州文化包羅萬象,徽州名人燦若繁星,徽韻悠長,是一卷錦繡史詩......
徽州古城
進入外城牆至內城牆之間的月城,甕城意涵甕中捉鱉,建於明嘉靖年間,軍事防禦的建築,中間可屯兵數千人。
隋代築城的徽州古城包括兩部分:西為面對練江,地勢開闊的古徽州府城;東為群山環抱,半月狀的歙縣郭城。
古城目前雖僅存數座門樓和部分城牆,但能從城內外仍遍布大量歷史街巷和古代建築,領略到古徽州府的遺風。
木質棚簷正中雙層木柁之間,懸刻紅褐底金字匾額,上書:「承流宣化」四字,究其含義就是奉君命教化百姓。
打更的鼓聲就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南譙樓,始建於隋末,門闕為宋代風格,為歙州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
城門中南譙樓最有特色,十三對柱子構成門框,門洞裡依次排開撐起城樓,「排柵柱」是北宋正宗的城門形制。
徽州府衙
走進徽州古城,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
格局最完整、規劃最恢宏的徽州府衙,在建築、史學界素有徽州故宮之稱,具有高度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
西元八八八年建置,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氣勢雄偉,規模龐大,體現徽派建築精髓。
建築遺存修復,主從有序,從主堂、側翼到二堂,從照壁到知府廨,各院落之間距離、比例,好比縮小的故宮。
左右廂房各三間,是官員辦公處所。按照左文右武古制,左邊是工房、禮房、吏房,右邊是刑房、戶房、兵房 。
府衙占地面積二點四公顷,建築面積九八00平方米,而徽地重風水之說,大堂與儀門相距較遠,建碑亭以緩和。
左右廊房前各有一座「息民亭」,供來府衙辦事的百姓休息,爭議雙方來府衙打官司,先息火消氣,調解和議。
【註】
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判案公正。屏風的木雕刻的是海水朝日圖,象徵著執法人青如海水、明如日月。
桌案上的執法籤筒,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輕重的懲罰:藍色代表追捕令,白色一大板,黑色五大板,紅色十大板。
明鏡高懸,府衙聽審,大堂定時表演徽州明代萬曆庚子年間的《三戒碑》真人故事,此乃安徽版的「竇娥冤」。
占地寬廣的府衙一共有六進,往後走就是宅前、宅後堂,從徽州府衙側門進入,最後一進是休閒娛樂的後花園。
由「知春亭」四方亭上城牆,徽州古城核心建築的府衙修築城牆邊,全國罕見,知府隨時登牆,一覽管轄區域。
亭臺園林、石橋流水,山水相映,二層閣樓「清心閣」,完整徽州園林的造景,登閣樓頂在古代可以遠望黃山。
細看亭子的木雕、磚雕,雕工精緻,還原相當仔細,徽派磚雕所謂勾頭、花岩、滴水的圖案與形狀,一應俱全。
徽墨、歙硯,是文人們所期望的瑰寶。歙硯,全稱歙州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徽州府衙百工坊,徽州的文化。
徽州特有的絕活,剪紙撕字、徽派雕刻、茶藝製作、徽墨製作、竹編工藝,府衙後花園展示徽州剪紙製作技藝。
堂屋「天下徽工」四字熠熠生輝,百工坊更是群藝華彩,漆器、歙硯、木藝,這裡是座微縮的徽州歷史博物館。
歙縣,徽州文化的溫床,府衙府治結合文化底蘊,徽州的匠人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不得不說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徽韻悠長,是一卷長篇史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