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今生,尋根之旅!走讀「馬祖民俗文物館」,豐富多層次的館藏,一幕幕主題展演,凝聚了馬祖人共同的記憶,見證了馬祖往古來今的發展過程......
建築概說
認識馬祖的第一站,「馬祖民俗文物館」坐落在南竿清水村,毗鄰經國紀念館,沿山而建,點、線、面、體結合形態的建築,高低錯落地塑造聚落風貌。
閩東聚落風華再現!建築本身即為展示,仿石質感、外牆收分,運用四坡屋頂、淺出簷、小開窗等地方風貌的建築語彙,完整地道出來自原鄉,本土文化特質。
探索馬祖先民的生活軌跡,從北竿移來清代鹽碑、東莒燈塔霧砲等古蹟,陳列於入門大廳,歷史的感動,實物的見證,與亮島人一號、二號同為鎮館之寶。
島嶼尋路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便悄悄地在馬祖展開生活,亮島人「外耳到外骨腫 」體質的病理特徵,是世界上緯度最低的從事水下資源的採集與獵捕的出土案例。
發現八千年前亮島人!解開基因的密碼,推測亮島島尾遺址,「南島語族」的譜系,就從亮島起源,移至臺灣再擴散到南島,推向太平洋世界島嶼。
島嶼尋路,馬祖人遙遠的記憶,考古學家考察出了故事脈絡,解讀列島來龍去脈,亮島人遷移漂流移去臺灣,真正的馬祖文化源頭從閩越文化衍化而來。
研究人群的移動,早年福州沿海居民,將與閩江口外不遠的列島,作為捕魚休憩避風暫居之地,漸漸的漁民在此屯墾定居,形成灣澳裡純樸的漁村。
從宋代以來閩東漁人即涉險汎淀於此,屯墾定居,其後漸成聚落。先民胼手胝足,耕海為田,輾轉遷徙之禮制民情,衣冠文明,猶見中原古風餘韻流長。
「冬艋艚」(捕蝦皮的漁船)呈現元朝以後漁業聚落曾一片榮景。明初海禁政策,馬祖列島遂成荒島,淪為海盜、倭寇嘯聚之地,嘉靖、萬曆年間為禍尤烈。
萬曆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一七年)沈有容將軍採取圍島絕糧,勸降倭寇,同時釋回被擄漁民。董應舉大浦立碑載降倭行動不損舟糧、不傷兵卒事蹟。
節慶禮俗中「排暝」是重頭戲。元宵節時廟宇神龕前紅燭燃香,貢祭酬神,鼓板敲得響徹雲霄,繞境迎神,家戶焚香拜禱後插入香爐,燃放鞭炮......
香火裊裊,鼓聲隆咚、鑼鈸對擊,人神交流達到了頂點......悠長而撼動人心的鼓板樂源自福州,生根、延續。喜慶歡樂的鼓樂、鑼鈸,是馬祖最振奮的聲音!
「轎頂置簑衣」是馬祖流傳習俗,產婦出院時,蓋簑衣以避邪。轎面圖像有「虎將驅邪 」、「天官賜福 」、「 夫唱婦隨」、「觀音送子」等。
【註】「虎將驅邪 」典故為《封神榜》中伐紂大將黃飛虎,安置將軍執弓矢、騎虎震屋脊,可驅邪魔。
【註】「天官賜福 」乃道教提出三界觀念,說:「一切眾生都是天、地、水官統攝。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民居古物
馬祖在時光裡穿梭,歲月緜長而細密,民俗風情文化內涵盡在民居建築古物裡,隱藏著厚重的歷史的棉紡布疋,就在不經意的一個小角落裡。
民宅正廳均作為安放神明及祖先牌位之用,左右兩邊多作為臥室、書房。石臼、石磨放在庭院中,擺一口儲滿水的大水缸,方便取水也預防祝融之災。
灶在一個家庭中具有象徵意義,灶邊供奉「灶君」神位,入厝時要舉行「安灶家」儀式,另結新灶代表兄弟分家,炊煙不斷也象徵著豐衣足食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