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馬祖卡蹓(十一)東莒漁鄉》

馬祖東莒島四面環海,多峽灣港澳,富漁獲之利,曾經是平服倭寇的古戰場,戰備工事外,古樸的福正與大浦漁村是屹立於閩江口兩盞不滅明燈......


大埔聚落





到馬祖卡遛,通過東莒的門戶大埔聚落,公路旁就地取材的街頭藝術,將馬祖地表的的花崗岩石壁,螺紋拼貼成出海捕漁的質樸美麗漁鄉風情。




探尋地理脈絡,大埔位於閩江口遙望福建平潭島,地處東莒南端峽灣岬角處,澳口面南,聚落對面之「對面山」阻擋冬季北風入侵,是最佳避風港。






列島開發始於元朝,漁民出海時作為休憩避風之所,明末清初倭寇騷擾,海禁政策後淪為海盜、倭匪嘯聚之地,清初始有福州沿海移民形成血緣關係村落。


大埔石刻







穿越四百年,到東島山崖白馬尊王廟旁看國家三級古蹟「大埔石刻登亭攬勝,撫今思昔,遙想當年戡亂倭寇壯舉,緬懷「洗海將軍」沈有容的智勇與功勳。







東沙擒倭,海疆綏靖,薦舉沈有容的閩人董應舉將此輝煌戰功題在摩崖四十一字裡,如掌大字,筆勁雄渾豪邁,是馬祖地區現存最古且最大的摩崖。






碑文題曰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 釋回被擄漁民二十二人 ) 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註】萬曆,明神宗年號,疆梧大荒落,丁巳年別稱,萬曆彊梧大荒落,即萬曆四十五年。臘後,五月五日,挾日,十日,地臘後挾日,代表五月十五日




石刻暴露,飽受風雨剝蝕,時馬祖防衛司令部雷開瑄將軍,緬懷前人開山啟林之功,率官兵竭盡血汗之力,凝固歷史勝蹟,矗立東沙之上並勒石為記。






民國五十五年六角亭竣工覆於石刻之上,當時國防部長蔣經國命名為「懷古亭」,亭兩側立有兩塊釋碑文,供後人緬懷明恥教戰,伸張正義於天下。




 循著歷史的記憶前進,倭寇、海盜、列強船艦頻頻寇邊肆虐,東莒漁鄉不斷地被捲入歷史洪流中!戰地政務時期,戰備防衛工事也在大埔留下了遺跡。




潮起潮落,天然港灣的大浦,自海禁解除後澳口人煙稠密,繁榮漁村,僅次於福正,但從民國五十年以後,政商移至西莒「熾坪」後聚落榮景已成追憶。

馬祖「莒光鄉」含西莒島和東莒島,轄區五行政村落(九個自然村)。青帆村是鄉公所的所在地,早期繁榮景象居馬祖列島之冠,與田沃村、西坵村都在西莒。東莒大坪村轄有「大浦」、「熾坪」、「艋澳」,「福裡」、「澳正」總稱福正村,「熾坪」為政商中心。


福正沙灘



海,寬廣無邊地展開,「夏福正,冬大埔」,夏日吹西南風的福正村澳口最宜人居,漁民隨季節往返港澳捕魚,形成福正與大埔兩聚落的交流圈。





遠眺犀牛嶼的福正沙灘,隨海崖而建的閩東民居,沿著海岸線發展的花崗岩聚落,盡是先民透過漁獲往返,一石一瓦,世代傳唱的開拓之歌。





海防巨砲將記憶帶到遙遠年代,休閒座椅又將思緒拉回現實。福正,從漁鄉到戰地,又從戰地到觀光,海洋,打開了我的視野,看到蕞爾小島的滄桑變化。







來到福正沙灘,著名的踩星砂勝地,前方是美麗廣闊的潮間帶,潮間帶盛產花蛤,看著會呼吸的房子,來自臺灣的小確幸也在這裡變得海闊天空起來。

【註】清脆的西瓜鮮美的花蛤、滑嫩的豆腐,是名聞遐邇的「東莒三寶」,東莒有蛤節觀光季」活動


福正聚落





濱海的山坳裡,南向坡面的沃口,射口般的木框小窗,簡樸的花崗石砌屋,放眼福正沙灘聚落,彷彿點綴海灣風景的幾艘輕舟漂蕩於海洋之上。



 

 

環海又多風的地形,與大自然抗爭又依存的環境,雕塑出漁鄉民居,沿著山坡地興建雙層獨棟方正結構,窗戶小開於高處,窗櫺以石條為骨架花崗岩塊建築






撫開歷史的塵埃,踏著前人的足跡,尋找閩東民居的脈絡。經歷滄桑沒落,村貌樸實的東莒福正漁鄉,與轉型重生的芹壁聚落相比,又是另一種氛圍。

註】馬祖目前有三處聚落保存區,其一是位在北竿的「芹壁聚落」,另二聚落則落在莒光鄉的東莒島上,分別是「大埔聚落」及「福正聚落」。




道路沿著地形穿越聚落,聚落依著地形起伏錯落,來自地表的花崗岩,透過匠心營造,積木拼圖般地立體堆疊出各式樣截然不同的建築風貌。





聚落內老宅保存著相當完善,建築形式多為簡單的二落水、亂石砌,一顆印的建築固執地屹立地表,流露著福正居民堅毅樸實的漁鄉性格氛圍。






福正,曾經繁盛,擁有東莒地區規模最完整的傳統聚落建築,揮別硝煙過往,今天聚落呈現的是老宅院的靜謐安詳,與民宿永不止息的生命循環。






老屋老院老井依山面海,守護著上一代的情懷和下一代記憶的傳承,海角老井,延伸了聚落的老宅院,也延伸了跨世代的情感和共同的記憶。





踏著石板道路,尋找遺忘的時光,和凝固在舊時光記憶裡的建築工法。沿著坡地蜿延起伏,錯落拼接的石厝,是歲月雕琢後鑲嵌在自然拼接上的古董寶石。





安藤忠雄說建築物確定人的存在。福正聚落在馬祖開放觀光之後,凝聚漁鄉風情,結合自然生態的建築體,讓存在因為確定方向更顯得生氣勃勃!


白馬尊王廟



漁獲量遞減,人口逐漸外移,樓空後,走進福正聚落,多了點幽靜之美,遠遠望去,後方東莒島的燈塔相依伴,還有白馬尊王廟的封火山牆默默地守護村莊。





以漁為業的先民,來到了山陡地峭的海角,選擇了澳口為避風港,源遠流長,香火薪傳,同時帶來原鄉閩王祖靈信仰護佑漁航,祈求白馬尊王賜福平安。




仰望閩東風格,拱門窄窗的白馬尊王廟,屋脊火焰般曲線造型的「封火山牆」,雙鯉吐水的排水口,都是匠師們的巧思,以建築的裝飾趣味,點綴著牆面。







摩崖石刻、迷彩碉堡、白馬尊王廟、花崗岩老厝聚落,這些舊時建築,不再是歷史煙塵的遺跡,如今成為東莒漁鄉旅遊的標誌,甚至成為馬祖文化的驕傲!


(2017年5月2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